商务部专家:对欧贸易,中方最不缺的是反制工具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在措施生效之前,如果中欧在取消加征关税措施问题上达不成妥协,中方或在这段时间拿出反制措施。

商务部专家:对欧贸易,中方最不缺的是反制工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13 13:3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13 13: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6月13日电(记者 程钰)6月12日,欧委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从7月开始,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8.1%的临时反补贴税。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在措施生效之前,如果中欧在取消加征关税措施问题上达不成妥协,中方或在这段时间拿出反制措施。

他强调道, “中欧之间贸易不平衡没有中美那么明显,中方最不缺的是反制工具,欧盟最好三思”。

针对中欧之间的电动汽车贸易争端走向,白明分析道可能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贸易战模式,也就是中方会加以反制。

他表示,“欧洲车企在中国的存量市场空间很大,如果中国选择反制,谁的日子会不好过。要知道,汽车不是芯片,没有欧洲车中国人照样活得好好的。”

另一种是再现“光伏模式”。 欧盟曾经要对中国产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税,即“双反“,后经中欧双方沟通,采用了限价格、限数量的“双限”方式达成共识。

不过,白明表示,时过境迁,现在欧洲国家民众对华认知与之前相比出现偏差,且这一回是加征关税而非“双反”,缺乏“双限”上取得共识的基础。

白明提到,按照欧盟的解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因为中国车企不公平地获得补贴。但是,绿色发展是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共识,欧盟国家对于绿色发展相关项目也有大量补贴。

与此同时,欧盟国家也总是抱怨各国在节能环保上投入的资助不够。以推动碳减排的名义,欧盟甚至扬言要对许多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

他表示,“对欧盟出口,含碳高了不行,低碳也不行,什么才行?欧盟口口声声主张节能环保,怎么一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欧盟就‘变脸’了呢?“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