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外交官在中国河西走廊体验大漠风光

夜色渐浓,丝路名城敦煌市区上空出现片片晚霞。非遗市集、文化展演、美食品鉴……来自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高级别外交官走进河西走廊,深入甘肃敦煌体验独特的大漠风光。

“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外交官在中国河西走廊体验大漠风光

来源:新华网    2024-06-08 11:12
来源: 新华网
2024-06-08 11: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参加活动的驻华外交官在敦煌莫高窟合影(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兰州6月8日电 题:“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外交官在中国河西走廊体验大漠风光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程楠、文静

夜色渐浓,丝路名城敦煌市区上空出现片片晚霞。非遗市集、文化展演、美食品鉴……来自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高级别外交官走进河西走廊,深入甘肃敦煌体验独特的大漠风光。

在“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专场推介会上,波黑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来到甘肃省嘉峪关市的美食和文创展台前,品尝了产自嘉峪关的葡萄酒后,竖起大拇指。他说,波黑同样盛产葡萄酒,希望能有机会去嘉峪关的葡萄酒企业实地观摩,推进两国在葡萄酒产业方面的合作。

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的各类瓜果也“俘获”了不少外交官的味蕾。得益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产自沙田的瓜果格外香甜,更引发了外交官们对中国旱作节水农业的浓厚兴趣。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东西绵延近千公里,形如走廊,因故得名。

2600多公里汉、明长城在这里蜿蜒向前,5处世界文化遗产、53处石窟宛如珍珠散落河西走廊;寓意武功军威、张国臂掖、有泉若酒、盛大辉煌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古城,历经两千多年仍活色生香。

“我很珍惜这次机会,让我领略到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说。

走进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驼铃声声入耳,驼队载着游客穿行沙漠。沙丘上空,不时传来直升机轰鸣,游客们在直升机上俯瞰沙泉相依、绿洲相连的奇观。

丰富的沙漠文旅消费业态让胡萨姆·侯赛尼赞叹不已:“大漠风光,无限美好。这里利用沙漠打造景观、带动旅游发展的实践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

胡萨姆·侯赛尼表示,中国在盘活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体验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希望推进两国在沙漠景观开发、防沙治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不远处的绵延沙丘上,无数“飞天少女”衣袂飘飘,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态,引起了西尼沙·贝尔扬的注意。他和妻子新婚不久,两人计划再来一次敦煌,在沙漠中拍一组婚纱照。

“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大漠中拍一组婚纱照,很有纪念意义。”他和妻子已经爱上河西走廊的大漠风光。

河西走廊景观独特、文化厚重,“大漠孤烟直”的自然风光和沙泉共生的奇特景观充满诗意,静卧大漠戈壁的千年莫高窟,照亮了千年的文明交融。

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当看到壁画上高鼻梁、深眼窝的西方商人,牵着载满货物的骆驼,与东方的商队相遇时,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施雷斯塔赞叹,“从古至今,中国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

更令外交官们钦佩的是,历经千年,莫高窟依然神采飞扬,足以说明中国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精力。

人类敦煌,心向往之。敦煌市委书记石琳表示,希望通过“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外交官看中国甘肃行”活动,推动更多国家与敦煌加强文旅、经贸等领域交流合作,组织艺术类院校和中小学生到敦煌访问交流,以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河西走廊上的“明珠”并非只有敦煌。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吸引世界更多目光,让全世界看见河西走廊、走进河西走廊。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