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版画、王致和腐乳制作,多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

杨信的"王致和非遗故事"、张忠强的兔儿爷、刘晓迪的剪纸、容粒乘的面塑、张阔的木版年画、在非遗日来临之际,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带着"绝活儿"走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非遗。

面塑、版画、王致和腐乳制作,多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07 09:2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07 09: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杨信的"王致和非遗故事"、张忠强的兔儿爷、刘晓迪的剪纸、容粒乘的面塑、张阔的木版年画、在非遗日来临之际,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带着"绝活儿"走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非遗。学生们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并尝试着制作"中国风"浓郁的剪纸、面人、木版年画,中国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老字号的悠久历史和创新发展,让大家赞叹不已。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汇聚了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的"非遗课",为学生们带了别开生面的体验:面团加入各种颜色,在北京彩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各色形态生动的人物、动物,穿着不同颜色传统服装的王致和卡通形象"王小和",栩栩如生的面塑让学生们纷纷点赞;北京传统绘画颜料配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京味画家杨信以一幅幅生动有趣、细致入微的画作,讲述了已有355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王致和的故事,王致和从一个读书人,偶然发现了"臭豆腐"的做法,从此开启了"东方奶酪"的传奇故事,中国传统食品文化和中国古人在饮食方面的智慧引人入胜;选木材、设计、收集图案、刻版上色……北京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阔一边为大家讲述木版年画的历史、工艺及特点,一边印出一张张以"王小和"的形象等为主题的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的精彩讲解和技艺展示,让非遗技艺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

在活动现场,最让大家感叹的就是国家级非遗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王致和搓毛技艺展示。传承人介绍,腐乳制作的全套工艺流程包括了磨豆、点浆压榨、发酵等三十多道,"搓毛"则是其中前期发酵后的重要环节,经过"搓毛之后的腐乳坯,再经过腌制、装瓶、灌汤等关键步骤,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发酵成熟后,才是一瓶合格的王致和腐乳。中国独有的腐乳制作过程,让大家大开眼界。

除了听、看、学,活动还安排了有趣的亲自动手DIY环节。学生们在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剪纸、画兔儿爷、捏面人、体验模板年画。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融进专心和认真的作品,获得了传承人的赞扬。

除了体验文化方面的非遗,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不但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非遗传承人们还和大家一起包粽子,王致和为学生们带来了"王致和腐乳肉棕",糯米的香软粘牙,用王致和腐乳制作的瘦肉咸鲜可口,腐乳的汁渗进糯米,让粽子更加可口。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过"中国节"。《2024超新生代消费图鉴》显示,年轻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也愿意为传统节日消费,并期待有创意、有趣味的装饰、活动来提升节日氛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书记耿慧芳表示,"非遗"技艺在非遗日和传统中国节日来临之际走进学校,让外国留学生在聆听、体验、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技艺的知名度,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匠心,让更多人更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知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动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