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在京举办

由“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 Documentary Consortium,简称:BriDoc)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于5月31日在北京举办,活动受到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支持。

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03 08:1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03 08: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由“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 Documentary Consortium,简称:BriDoc)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于5月31日在北京举办,活动受到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支持。

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现场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带⼀路”纪录⽚学术共同体理事长、大会主席何苏六,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达雅·屠苏(Daya Thussu),欧亚电视⼴播学会主席瓦莱里·鲁津(Valeriy Ruzin),英国格林坦普顿学院荣誉院⼠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奥斯卡及艾美奖获奖导演兼制片⼈柯⽂思(Malcolm Clarke),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总监奥莱莉·勒芒(Aurélie Reman)以及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近百位知名纪录片专家学者、导演、传媒机构与智库机构高层、节展和媒体负责人等出席。

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纪录片被誉为“国家相册”、“社会和人类生存的一面镜子”,是文明传播和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以纪录片为媒介探讨文明间如何沟通对话、求同存异、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是十分有价值的。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开幕致辞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带⼀路”纪录⽚学术共同体理事长何苏六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为大会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以“文明的价值与影像的力量”为主题,旨在通过对多元文明与多样影像的话题探讨,让“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文明交相辉映。“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 Documentary Consortium,简称:BriDoc),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BriDoc成立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期待论坛能够为全球的纪录片和传媒人士提供一个交流与发声平台,通过不同观点精彩的交流碰撞,促进各方文化的相互了解。

论坛主席、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带⼀路”纪录⽚学术共同体理事长何苏六教授致辞

在特邀嘉宾发言中,国际传播学者、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达雅·屠苏(Daya Thussu)教授提出,今天的论坛让不同的文明的交流发生,有着长远的意义,希望会上的讨论和“一带一路”相关活动能够帮助世界打破西方媒体的“信息垄断”,促进多方对话。

国际传播学者、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达雅·屠苏教授发言

欧亚电视广播学会主席、欧亚电视论坛创始人瓦莱里·鲁津(Valeriy Ruzin)强调,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塑造着公众的舆论,影响着政治进程和文化价值观。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形式具有独特的力量,通过讲述真实故事,唤起人类情感,推动社会生活改变。

欧亚电视广播学会主席、欧亚电视论坛创始人瓦莱里·鲁津发言
瓦莱里·鲁津向何苏六教授颁发欧亚人民大会会员证

英国格林坦普顿学院荣誉院士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用北京最近新开通的ETL地铁19号线各个站点为例,讲述每一经停站的装潢设计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意在展示中国文化中许多精妙的表达。他提出,在创作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像时,必须对各自的经历保持坦诚,呈现真实的文明,并以此塑造本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未来。

英国格林坦普顿学院荣誉院士罗伯特·沃克发言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知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以及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总监奥莱莉·勒芒(Aurélie Reman)通过短片发表了对于论坛的祝福。柯文思先生特别提出,他的创作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直击人心的感人的叙事能够不受西方媒体的扭曲,促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知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通过短片表达对论坛的祝福
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总监奥莱莉·勒芒通过短片表达对于论坛邀请的感谢

论坛的主旨演讲围绕主题“和合共⽣:命运与共与⼈⽂暖流”展开,旨在关注⼈⽂交流对国际社会关系的影响。演讲嘉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海清表示,期待与更多的国际机构和独立制片人进行合作,制播发行更多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纪录片,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文明互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海清作论坛主旨演讲

江苏省⼴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展示了江苏广电总台的国际传播纪录片作品,强调中国纪录片创作需要坚持“国际视野、国家高度”,同时要推进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分众化传播,努力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可感可触可亲。

江苏省⼴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作论坛主旨演讲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钱纳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作品,强调纪录片叙事对于文化展现的重要性。纪录片制作需要结合多方视角和专业经验,这样才能讲好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独特故事。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钱纳作论坛主旨演讲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姚永晖表示,纪录片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重要作用。中央新影集团持续探索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用鲜活故事记录时代,用真实影像传承历史,用光影语言沟通世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姚永晖作论坛主旨演讲

五洲传播中心总编辑井水清认为,影像是最好的文明交流载体,国际合作是和合共生的有效路径。他分享了近年来五洲传播中心国际合作的纪实影像作品,强调需要在和而不同中美美与共,在文明互鉴中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

五洲传播中心总编辑井水清作论坛主旨演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中心副主任梁红结合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的创作播出实践,强调“勇敢、真诚、用心”是打通国际合作的桥梁,世界需要以纪录片为媒介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理解与共情美好的世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中心副主任梁红作论坛主旨演讲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电影与媒体系副教授马克·威廉姆斯(Mark Joseph Williams)介绍了由他主导的可持续媒体项目MEP,并表达希望借此帮助人们了解文化影像素养的重要意义。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电影与媒体系副教授马克·威廉姆斯作论坛主旨演讲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提出,在全球风险日益加剧的当下,人文交流成为了连接各国心灵的桥梁,传递着和平与合作的愿景。纪录片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世界和平进程中,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和合共生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也体现在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之中。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作论坛主旨演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闫东以自己工作生涯中的“三个瞬间”为例,认为纪录片的国际合作需要坚持 “在创作中达到共情、在合作中达到共荣、在成果上达到共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闫东作论坛主旨演讲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影视家协会主席禹成明通过对竹内亮、是枝裕和、柯文思、魏克然等国际纪录片人的创作分析,提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不能单纯流于标签化和浅表性表达,需要在人类文明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表达层面的共情、和价值层面的认同。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影视家协会主席禹成明作论坛主旨演讲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主席马丁·汉杜(Martin Mhando)通过探索ZANZIBAR的故事,提出文化遗产在促进相互理解和跨越边界层面的重大价值。他认为,纪实影像可以促进遗产保护,能够培植具有更加包容性的全球视野。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主席马丁·汉杜作论坛主旨演讲

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制片人瓦莱丽·阿比塔(Valerie Abita)希望能够通过纪录片的力量去搭建桥梁,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蓬勃发展。

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制片人瓦莱丽·阿比塔作论坛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特设了午间交流分享会这一特殊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致辞,提出以纪实影像为代表的视听媒介正在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和国际传播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桥梁,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推动未来更多有意义的项目合作,帮助人们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日报社视觉中⼼⾼级编辑李旻和清华⼤学影视传播研究中⼼主任、教授雷建军通过具体的媒介实践作品切实展示真实记录的魅力。法语电视节目主持⼈、制片⼈奥利弗·格朗让(Olivier Yves Grandjean)生动幽默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真实的中国形象的热爱,同时介绍了自己写作的图书《生活在中国》。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致辞
中国日报社视觉中⼼⾼级编辑李旻分享
清华⼤学影视传播研究中⼼主任、教授雷建军分享
法语电视节目主持⼈、制片⼈奥利弗·格朗让分享

下午,与会代表围绕“艺术的⽂化传承价值及其在⽂明互鉴中所发挥的作用”“青年的创新表达与国际交流中的特殊价值”“当代知识分⼦对世界与中国发展的记录探索”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交流和创作研讨。圆桌论坛“⽂明的影像:传承互鉴与当代价值”由中国传媒⼤学电视学院教授李智主持。北马其顿特莱斯电影制作公司创始⼈阿塔纳斯·乔治耶夫(Atanas Georgiev)、尼日利亚四达时代传媒首席执⾏官通德·奥拉瓦尔·艾那(Tunde Olawale Aina) 、英国⼴播公司制片⼈西蒙·温奇科姆(Simon Winchcombe)、湖南⼴播电视台⾦鹰纪实频道总监章红伟、 浙江卫视总编室原副主任许继锋、北京三多堂传媒联合创始⼈刘军卫等嘉宾,围绕个人经历分享了纪录片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合作与区别,强调了非虚构类作品的独特价值。他们认为,纪录片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新角度。中西方美学体系各有魅力,在文化、文明之间,纪录片恰恰可以成为沟通彼此的桥梁。

“⽂明的影像:传承互鉴与当代价值”圆桌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Z 世代的⼒量:⽂化共享与未来共⽣”由波兰籍国际媒体制作⼈翠花(Justa)主持,A+E电视⽹络亚洲创意合作伙伴克里斯·汉弗莱(Chris Humphrey)、瑞典籍自媒体博主米粒(Miriam Follin)、英国克温尼达制作公司制片⼈萨姆·里斯(Sam Rhys)、巴西泰坦尼制作有限公司制片⼈莉莉安娜·卡瓦萨(Liliana Rocha Kawase)、 哔哩哔哩纪录片国际部负责⼈张博、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 美国国家地理制片⼈李思思等嘉宾参与了讨论。嘉宾们指出,“Z世代”青年们在纪实作品创作中已占据重要位置。制作面向“Z世代”的媒介产品时,创作者应当关注到他们的特殊性——人文情怀,表达欲、同理心。想要实现与之有效沟通,一定要以平视姿态,避免自说自话、自我感动,保持好奇、真诚表达。

“Z 世代的力量:⽂化共享与未来共⽣” 圆桌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时代的纪录:‘⼀带⼀路’与世界发展”由凤凰卫视中⽂台副台长、总编室主任、电影台台长黄海波主持。西班牙安特罗波影视制作公司创始⼈安东尼奥(Antonio Martino Cadierno Parodi)、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国际合作部主任博拉·⽑莫林(Prak Maomolin)、 越南VTC数码电视台新闻及时事频道署理总监黎明来(Le Minh Loi )、塞尔维亚纪录片影⼈协会首席执⾏官鲍里斯·米蒂克(Boris Mitić)、乌⼲达四达时代传媒内容媒体部总监肯尼斯·卡祖巴(Kenneth Roy Kazooba)、新华通讯社音视频部纪录片⼯作室领衔编导王冰笛、 CGTN专题部主编、主任记者、纪录片导演葛云飞等参与了讨论。嘉宾们结合自己的拍摄实践分享了如何在全球视野下展开纪实影像的宏大叙事。聚焦具体人物故事、适当采取幽默化表达、打破语言壁垒、高效传递信息等观点引发了现场观众们的认同。

“时代的纪录:‘⼀带⼀路’与世界发展” 圆桌论坛现场

最后,论坛主席、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带⼀路”纪录⽚学术共同体理事长何苏六教授对国内外来宾表示感谢,认为⼈⽂交流为“⼀带⼀路”国家的情感共鸣、对话协商提供了鲜活经验 ,也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可持续发展注⼊温柔的⼒量。论坛在热烈而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论坛闭幕式上,何苏六教授还主持了2024“一带一路”纪录片制作人访学研修班启动仪式。届时,访学研修班将赴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佛山、珠海、深圳等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

“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 Documentary Consortium,简称:BriDoc),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致力于“一带一路”国家纪录片资源的聚合分享,通过政策研究、标准建设、题材规划、作品创投、人才培养、项目评估等,构筑多边型、公共型、智库型国际合作平台。成员单位由国内外智库研究机构、专业制作播出机构、纪录片节展平台等组成。首批成员单位共59家,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为理事长单位。

2019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成功承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2023年,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入列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89项成果文件清单之一。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是学校重点支持、重点建设的科研机构,立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和戏剧影视学两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以“国家高度、国际视野、学术品格、中国风格”为宗旨,贯通政产学研,融纪录片历史、理论和创作研究三位一体,以政策咨询、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数据发布为重心,促进纪录片良性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了互鉴互补、整合成体、业界领先的八大品牌:“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纪录片综合评估体系”、 “CDRC前沿发布”、“CDRC出品”、“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 ‘一带一路’ 纪录片学术共同体”。(通讯员:王辰现)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