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探险家23年后再携手 划船“链接太平洋”启航仪式浙江舟山举行

25日,孙海滨和黄思远东渡启航仪式在浙江舟山举行,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魏鸣珂(Mikael Hemniti Winther)携夫人魏若棠女士专程出席此次启航仪式。

中丹探险家23年后再携手 划船“链接太平洋”启航仪式浙江舟山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25 19:0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25 19: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25日电 继23年前成功横渡大西洋后,中国-丹麦探险家孙海滨和黄思远(Christian Havrehed)再度携手,将划船东渡链接太平洋。25日,孙海滨和黄思远东渡启航仪式在浙江舟山举行,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魏鸣珂(Mikael Hemniti Winther)携夫人魏若棠女士专程出席此次启航仪式。

对于此次中丹探险家再度合作挑战海洋划船横渡,魏鸣珂总领事给予了高度赞赏,“我和妻子非常高兴出席启航仪式,这是关乎两国关系、两国人民友谊的不寻常举动,不仅着眼现在,也着眼未来,让我们谨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徐福。两位探险家的新征程能够启发年轻人了解历史,以及历史对我们新的含义。”据悉,两人预计用两周左右时间不间断完成800公里的第一阶段不间断艰难航程,最终在日本长崎登陆,经短暂休整将开始在日本外海的第二阶段500公里的航程,终点是日本延冈市,全长约1300公里。总用时35天(包括躲避恶劣天气和第二阶段上岸交流)。

2001年,孙海滨与黄思远这对中丹组合参加了有“世界上最艰苦的划船比赛”之称的沃特·艾文斯大西洋划船挑战赛。他们在无外援的条件下,划一条7米小船,从西班牙出发,56天划行5000公里,成功到达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岛。他们分别成为划船横渡大西洋的丹麦第一人和亚洲第一人,同时募集了9.1万美元,将其捐给中国学生前往英国读书的奖学金。

当年孙海滨和黄思远曾约定,未来划船东渡链接太平洋,如今两人的愿望成行。黄思远说,许多年前在香港看到一个爱尔兰探险家从越南划船到日本的自传后,他萌发了东渡想法,“那个爱尔兰人是在越南造了个竹筏划过去的,让我不服气的是他说是效仿中国古代的徐福东渡,他既没有跟任何徐福协会联系,也不是从中国出发。”他说,徐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名字在世界上也很有名,“但关于他的事迹和相关联的中国历史、文化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熟悉,所以我想通过我们划船东渡的体育探险方式访问日本的徐福地点和寺庙,并与当地的徐福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讲述徐福和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而在孙海滨心目中,此次东渡除了展现中国人不畏艰难、讲好中国故事外,想打造中国“远洋赛艇”IP赛事,也是多年执着的梦想。希望借这次东渡之旅为契机,为海洋大省浙江打造中国自己的海洋赛事品牌奠定基础,填补亚洲在“远洋赛艇”项目上的空白。

对于两人的这次东渡,尽管技术设备科技含量较23年前大幅提升,但难度一点不比当初划船横渡大西洋容易。孙海滨透露,当年横渡大西洋只一部卫星电话和一个手持导航GPS就出发了,如今船上不仅配置必备的船只识别系统、海图机、卫星定位系统、而且手机直接就能连接卫星打电话,“现在的难度在于天气和洋流,当年大西洋是顺风、顺洋流。而东海气流和海流比较复杂,这个季节应该是西南风也就是顺风还没来,反而还是强劲的东北风,意味着是逆风。因此,第一阶段800公里的航程中,可能还要面临风暴需要躲避,而原计划10天的时间可能会12-15天更延长。”天气之外,饮水也是麻烦,黄思远坦言,虽然船上配置了淡水机,但因为河流人海口水质含沙量大,“我们可能都不敢用淡水机,水中的沙子会毁掉机器,到了深海才能用淡水机,所以我们就要至少带足10天的淡水,吃的呢都是脱水食品,一来便于保存,二来做到轻量化。”

外部困难之外,两人的身体也面临巨大考验。“我们每天是24小时不间断划桨,每2小时轮换,一人划桨,另一人休息睡觉。理论上两人一齐划桨会速度更快,但也意味着需要一齐休息,这样反而会问题更多,停桨后洋流会让船偏航,更大的问题是这段航程中民用船只多,无人操纵和观察面临被撞危险。”黄思远解释说,如此一来长期划桨会导致不断与座垫摩擦的臀部犹如骨头与硬物接触,加上不断有海水浸泡,那种疼痛终生难忘。孙海滨补充,握桨的双手初期会在同一手指位置连续出水泡,“你不能不管,否则水泡越来越大,必须扎破,接触海水后非常疼。”此外,船上两人上厕所也是问题,“最原始的状态,排泄在携带的水桶里,然后倒掉,问题是摇晃的船上要完成排泄尤其是“大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黄思远构想,两人“划船链接太平洋”的计划分四个阶段,2024年第一步计划是效仿公元前210年秦代航海家徐福东渡路线,从中国划船到日本。未来条件成熟后,他们继续“划船跳岛”形式,从日本到堪察加半岛,最后再从阿拉斯加抵达美洲。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