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RCEP框架下的数字经济发展与数据跨境流动

2024年5月19日,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海口共同主办“共享红利 共促发展”为主题的2024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薛澜:RCEP框架下的数字经济发展与数据跨境流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19 16:3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19 16: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5月19日,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海口共同主办“共享红利 共促发展”为主题的2024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薛澜表示,当前,我们处于重大数字化转型阶段。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已经成为重塑全球数字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跨境数据流动几乎支撑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全球供应链中的所有商业关系,成为贯穿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核心要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RCEP特别鼓励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数据贸易的规则,为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很重要的机会。RCEP也被视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企业的数字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新机遇。

以下为薛澜演讲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们处于重大数字化转型阶段,在这个环境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贸易相关的很多制度安排也非常重要。国家提到的制度型开放,既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制度,也包括以数字贸易管理制度为代表的新型经贸合作领域的制度。我们从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向大家报告如下。

一、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

过去这些年数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其中人工智能也受到高度关注。2017年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占整个GDP的比重在不断的增长,发展很快。原来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快。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最近这些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快,背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字技术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发挥重要作用,现在已经成为重塑全球数字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有人说,在我们今天的数字经济中,数据的作用就像当年石油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所以,跨境的数据流动是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业务和提供服务的必需活动,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和数字平台企业。全球跨境数据流动的规模总体来讲,尽管增速有些下降,但是还超过了20%。制造业背后有很多经贸的增长,背后数据流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5-2022年全球数据流动规模在不断的高速增长。另外一点,跨境数据流动几乎支撑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全球供应链中的所有商业关系,成为贯穿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核心要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跨境数据流动重塑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数据在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流动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与分配产生重大影响。相对来讲,RCEP核心的东南亚地区目前在这方面发展是有差距的,但这也恰好说明有巨大潜力。

二、RCEP框架下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化转型的新机会

RCEP在推动数据贸易发展方面有很多规则,但前面很多专家谈到这些规则的应用不够充分,在数据贸易领域差距更大。首先,数据自由流动原则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则,特别强调禁止数据本地化的要求。RCEP特别鼓励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数据贸易的规则,为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很重要的机会。RCEP推动全球供应链发展,也推动了供应链分工的细化,把贸易相关服务业的增长作为重要内容纳入RCEP目标。RCEP提供的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框架和争端解决机制,各国也有相关的要求。中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前一段时间发布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法规。

RCEP也被视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企业的数字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新机遇。在很多其他的技术业务交流方面,也有很多的规定。RCEP作为整体的贸易框架来讲,为数字经济、跨境数据流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基础,可惜,现在利用还远远不够。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把RCEP关于很多数据跨境流动相关的规则和其他高标准的贸易协定做了比较,应该说,RCEP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三、在RCEP中加快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的建议

首先,加快探索数据出境便利机制,提升数据流动的效率与安全性。货物贸易很重要,但是背后数据流动便利化,对货物贸易有很大的影响。二是积极探索新兴数字业态发展,打造国际数据服务产业集群。RCEP地区的人口非常多,背后的数据量也是巨大的,所以,数据服务产业集群是一个潜在的重大发展利好方向。三是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跨部门机制,形成协同治理模式。数据跨境流动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各国在数据安全方面很担心,所以要建立治理的协同机制。四是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商业环境,切实加强企业主体的市场信心。五是积极探索数字治理制度创新,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