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走在乡村路上 驻在群众心里

2024-04-24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我从学校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常坐的实验室圆凳变成了办公椅。和读书时不一样,工作中没有标准品,也没有实验方法,不需要零点几微升的较真,但需要灵活变通、沉稳踏实。初入社会大学,我心里充满无尽的迷茫和困惑,不知该何去何从。

八月,我从县林业和草原局调整至勐撒镇芒茂社区驻村,刚到社区,挂社区的镇长和镇党委副书记就带着我们走访入户,了解村情民况。最初开始入户,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居民沟通,默默地跟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支书身后,一听到关于居民家中的情况就赶紧拿纸和笔记下来,仿佛那是我当时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后来再入户时,我不再只关注于居民们所说的情况,而是观察驻村书记是怎么和居民们沟通的。随着走访次数多了,逐渐熟悉了居民的家庭情况,我开始关注居民们的家庭发展情况,有时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意见建议,给他们灌输“防重于治”的思想。

走访中偶尔也能遇到一些触动人心的事情。一天傍晚,走访脱贫户老代家时,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太阳雨,门口的圈舍里圈养的两只承载着致富希望的山羊在咩咩地叫唤。走访结束后,老代和他岳母送我们到门口,热情地往我手里塞了一袋自家种的核桃,再三推辞不过,我从袋子里拿了一颗并表示谢意。回居委会的路上,我坐在副支书摩托车后座,傍晚的夕阳余晖下,房屋影子一个接一个从我脸上闪过,风中带有一丝雨后泥土的芳香,空中飘落的雨滴都显得格外美好又有力量,我真切的相信老代家会越过越好,芒茂社区居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那天以后,无论我去哪、做什么,那颗核桃都一直放在随身的包里,有人会问,总是带着一颗核桃做什么呢?于我而言,那不仅仅是一颗核桃,而是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一颗切切实实想为老百姓们办实事的种子。

驻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开展图斑补足工作时,支书会带着我们漫山遍野的寻找图斑,上山的道路狭窄而又坑坑洼洼,路旁伸出来的树枝摩擦着车窗沙拉沙拉地响,我们在车里被摇的晕头转向,有时还会撞到头,支书开玩笑说上山是一趟“摇摇乐”的旅程。一天下来能跑好几个山头,车到不了的地方就靠步行,我们跳过高台的玉米地,爬过带刺的栅栏,走过泥泞的稀泥路段,去过陡崖边,也站到过树枝丫上,摔过跤但不痛,很累但也很开心。那段时间我认识了很多种树,哆依树、山楂树、板栗树、杨梅树……当然收获不只如此,有时还能带回来一些野果子。

寻找图斑那些天,我曾进入过易地扶贫搬迁前未拆的老房子里。木头堆砌的老房子很矮,破旧的窗户结满蜘蛛网,微弱的光星星点点的洒进来显得屋子里更加漆黑,整个屋子充满了岁月变迁的痕迹。想到坝子里搬迁户们亮堂的钢筋混泥土房屋,宽敞的硬化路面,配备完善的路灯,不远处的镇上就有配套完善的医疗教育设施,这一切都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全民奋斗奔小康的成果,那一刻,我对平时走访时老一辈人口中所说的“时代变好了!”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

关山内外,行程万里;访贫问苦,人民至上;风雨兼程,一往无前。虽然我未经历过脱贫攻坚的艰难时期,但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时代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我辈使命在肩,当拿出“干劲”“冲劲”“闯劲”,在扎根基层的生动实践中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无愧于人民、不负于时代的精彩篇章!(耿马自治县林业和草原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驻勐撒镇芒茂社区选调生李梦娟)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