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要素” 推动高质量发展丨绥阳:研学探“秘”游 解锁新“世界”

聚焦“三大要素” 推动高质量发展丨绥阳:研学探“秘”游 解锁新“世界”

来源: 绥阳发布
2024-04-08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洞穴是怎样形成的?洞穴内生存着哪些生物?洞道到底会通向哪里呢?……

双河洞,亚洲第一长洞,在纵深千米的地层内,超过409.9公里的巨长洞穴绵亘蜿蜒,壮阔深远。这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白云岩洞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青石洞穴,很多与世隔绝的洞穴生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探求生命的形态。这里就好比一个“行走的课堂”,接纳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对于科学领域洞穴知识的求索,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敬畏自然、增长见闻。

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最近,双河洞景区迎来了遵义市播州区300余名小学生。跟随教练和老师的脚步,学生们行进在青山绿水间,满目的青山绿树纷纷抽出新芽,嫩黄、新绿、翠绿、深绿层层叠叠,石壁上、山路边的竹子、芭蕉、苣苔、爪蕨争先出现,大家朝气蓬勃的笑脸与充满生机的美景相映成趣,映照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

“大家跟上,接下来就进入我们今天研学的第一站水洞了,一会儿进洞后大家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进洞不远,阳光就被丢在了洞外。学生们紧跟教练的步伐,循着流水的声音,朝着神奇的地下河谷走去。洞内朦胧的灯光把河谷照得隐隐约约,恍若一条时光隧道,延伸到神秘莫测的地下世界,刚踏入洞口学生便发出阵阵惊叹。

“哇,这些岩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的神秘隽秀了,我要拍下来。听说洞里还有透明的蜘蛛,我要仔细观察看看……”岩石崩塌后形成的天然大厅,在灯光中更显宏阔壮观,引得学生们纷纷驻足拍摄。

“大家要明白溶洞的诞生,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流动的水,第二个是碳酸钙盐。”围在讲解老师旁边的学生顺着手电筒的光望去,发现大厅之上有无数晶体熠熠闪烁,如点点繁星、灿灿银河,眼中迸发出求知的渴望。科普和问答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将平时所积累的地理地质知识分享出来。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水流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这是我们亚洲第一长洞,全长409.9公里……”

以“游”为载体,以“学”为本质。学生们一路欢歌笑语,穿越曲折蜿蜒的地下河流,了解洞穴形成的原理,认识钟乳石、洞穴大厅、洞穴峡谷等洞穴地质知识,学习洞穴测量的基本知识,收集线索解读岩石中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地质科普结束后,在团队的协作下,学生们利用厚纸板动手制作起了他们心目中的“黔北民居”。裁纸板、拼屋顶、画窗户……团队中的智慧担当、实践“小专家”们纷纷发挥自己的特长,不多会儿,一座座小屋出现在眼前。

“学生在民居创造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黔北民居文化,动手创造心中梦想的家园,而且还能激发孩子对黔北文化的深入了解,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十二背后旅游区新业态事业部总经理江伟介绍道。

研学旅行不仅能让学生们在“游中学”“学中游”,有效提升观察力和创造力,同时,更能让学生在探究自然、感受自然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近年来,依托于洞穴、森林、山地、河流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河洞景区大力发展“旅游+研学”“旅游+体育”等特色项目,在研学的课程设置中,针对不同年龄段景区设定了不同的主题,打造了一系列丰富、独特、趣味的研学项目。

“今年以来,我们从课程设置,以及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提升,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心理年龄,包括他们的学科知识这些特点相应的项目开发,不仅增加了我们整个绥阳县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在这里我们研学项目更像一个‘移动课堂’,知识在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新玩法。”江伟向记者介绍道,在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景区设计了打造了集户外运动、地质科普、自然教育和绥阳本土非遗文化四大板块系列青少年户外教育课程,结合溶洞、山水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挑战自然,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激发创新力。

独具特色的“体旅研学线路”以及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的研学旅游课程设计,让双河洞景区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和旅行团研学旅行的首选,截至目前,景区已接待了2000余个研学群体。这个春季,绥阳旅游市场持续迸发新活力,一辆辆旅游大巴接续开进绥阳县十二背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学生纷至沓来,感受着绥阳这座小城的独特风光和迷人魅力。绥阳县不断深化“文、旅、教、研”深度融合,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元素”,全力创建“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目的地”,学段贯通、基地多元和寓教于乐的研学游已然成为绥阳文旅产业的靓丽品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