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两会精神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4-03 13: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两会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当前做好共同富裕工作提供了方向。因此,要深刻领悟和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才能在发展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伟大事业的领导者。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党的领导能够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行稳致远。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路披荆斩棘,解决了各种难题、化解了各种风险,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党领导人民群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人民所期盼的也是新发展阶段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下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发展的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促进各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高质化发展,不断释放社会创造力。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处于新发展阶段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方法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面对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新质生产力为主推力的高质量发展必定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孕育出经济发展新动能,打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青年力量

青年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只依靠部分人的努力,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和为之奋斗,尤其是青年人才更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干劲要足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引领青年人才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发挥好自身的才能,从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首先,青年人才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作为具有青春力量的青年人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要热爱祖国、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共同富裕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其次,青年人才要具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只有培养青年人才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其创新创造潜能、开拓其视野,才能使青年在实践过程中走得更稳,遇到困境不退缩,为共同富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青年人才要争做先锋楷模。青年人才富有活力,具有生气,是国家发展中坚力量。青年人才要勇立时代潮头,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四、实现共同富裕要注重人民精神生活富裕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乎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同时,推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相契合。因此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精神生产。通过发展精神生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发挥其凝心聚力的作用,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向新台阶,不断缩小不同地区精神生活的差距。最后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强化党和人民奋斗的思想基础。新发展阶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拥有经济基础之后,向着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的过程中更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强化党和人民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凝聚力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吉鄂 凌珑)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