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24年4月2日,以“加强网络媒体合作 促进中非民心相通”为主题的“2024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拓展中非网络媒体合作”分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次分论坛由中国日报网承办,旨在深化中非网络媒体的合作,共同讲好中非合作共赢的故事。
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这些年,中非媒体以不同的网络叙事方式和融合传播形式,持续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进而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
以下为范建平致辞的主要内容:
中国影视剧在非洲广受欢迎,如总台译制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作品,不仅让非洲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电视剧的魅力,也促进了中非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中非媒体共同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纪录片和特别报道,如总台纪录频道与肯尼亚方面合作摄制的《魅力肯尼亚》,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当然,网络媒体在促进中非交流合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在线斯瓦希里语网举办的“打卡‘一带一路’新地标”活动,邀请100余位肯尼亚网红、艺术家和中小学生,搭乘蒙内铁路客运列车,在车厢里和沃伊车站举办中非文化表演和互动活动,肯尼亚国家电视台等2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推出的《非洲人在中国》电视专题片,讲述了很多中非民间交往、民心相通的感人故事,在坦桑尼亚和刚果(金)的多家电视台播出。这些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丰富了非洲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当然,在制作和传播优质内容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和非洲网民在习惯使用和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受到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一是语言文字: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中国网民和非洲网民对于相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会有所不同。简单的翻译并不能准确传递含义和情感。
二是文化观念: 中国叙事中强调家庭、传统、孝道等价值观,而在非洲文化中可能更注重部落、社区、宗教等因素。
三是故事主题: 中国网民可能更关心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故事,而非洲网民可能更关注社会变革、民族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故事。
四是传播平台: 在中国,一些主流的网络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被广泛使用。而在非洲,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可能更受欢迎。
五是叙事形式: 在中国,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在非洲,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地区,可能文字、图片等叙事形式更加方便和顺畅。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范围信息交流日益密切,这种差异会逐渐变小,人们会更多关注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文化。
中非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将为媒体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这为媒体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这为中非媒体合作提供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推动双方的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中非网络媒体的合作:
一是拓展合作领域:可以加强在教育、科技、环保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二是丰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拓展和丰富传播渠道,提升合作效果。同时,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提高合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加强人员培训:加强中非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与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双方媒体从业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推动合作项目落地。
五是倡导多元文化:通过媒体的力量,宣传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中非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