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漆器 未来可期

贵州:大方漆器 未来可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14 12: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高光彝风漆器厂坐落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展厅内,一排排带有古老民族图腾的漆器艺术品整齐排列,栩栩如生的花鸟和人物图案让人眼花缭乱。

从远处看去,漆器艺术品表面散发着光泽,反射倒映着眼前事物。然而,当近距离观察时,漆器上的图案给人一种直戳人心、仿佛跳跃在眼前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都是高光友制作的。据介绍,大方漆器有1700余年历史,发端于蜀汉,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

大方县境内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历史文献记载,东汉年间,彝族同胞就常以优质生漆涂髹皮胄、马鞍、箭筒等物品。后来又以漆器髹饰技艺制作家具,食具、酒器等。到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

“漆器绝大多数用的是木胎、布胎,而我们是用牛羊等动物的皮做胎,硬度和张力更佳,也更经久耐用。”据高光友介绍,大方漆器具有制漆、制胎、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一件漆器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制成。”

制作优质漆料本身并不容易。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就是说走百里路割上千刀,才能制作一斤的生漆。

大方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以上,具有燥性好,漆膜光洁、防潮湿和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是对大方生漆质地优良的生动写照。

高光友说:“制作漆料,生漆和黄土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最好的比例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掌握。”

漆料预备好后便是制作胚胎。将修剪好的牛皮在水中浸泡半天,使其更柔软易于拉伸。并用钉子将其固定在木模上,涂上一层含有生漆和黄土的混合物,等待牛皮胎底风干成型后,让漆料充分渗透。

紧接着钉子和木模被移除,用粗灰、中粗灰、细灰髹涂在胎体表面,每道灰底干后粗细打磨,漆器即将成形。

接下来,在清洗和抛光之前,将漆料涂上并晾干。整个步骤也将重复进行,直到漆底发光为止。装饰随之而来,从传统的描金填彩到辅以蛋壳和珍珠等装饰物镶嵌点缀,手法和技术层出不穷。最后用食用油等反复擦拭推光,直至漆器表面亮如镜面,触如婴儿肌肤。

高光友表示,每一步都必须精确,要屏息以待,一丝不苟,否则前功尽弃。“我从25岁学艺,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依然还在学习呢。”

高光友解释说,由于漆的特性,一件漆器2至6年后,方能达到兼具亮、光、滑、嫩、浑厚为一体的形态。

高光友从小就在大方县长大,儿时每年看到父亲从房前屋后高高的漆树上采割生漆,熬制后在旱烟盒上制作精美的图案,心里悄然种下了一颗痴迷漆器的“种子”。

1985年高光友到大方县文化馆开始接受农民画创作训练,4年后,25岁的他凭借出色的绘画技艺,经文化馆老师推荐进入大方县国营漆器厂工作。

在漆艺名家的指导下,高光友对大方漆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传统漆器工艺上有所突破。2008年,大方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光友也成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说,大方漆器是彝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深入研究、传承和发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走遍了贵州台江、丹寨、关岭等少数民族地区写生采风、收集素材,借鉴油画、版画、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陆续创作《古彝夜舞》《索玛花开》《图腾捧盒》等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展演。”高光友说道。

在深入了解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基础上,高光友意识到传统技艺必须与时俱进。他说:“创新才能让漆器走得更远。当前,大方漆器为纯手工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大众接收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在创新中也要与传统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确保创新不会排挤传统。

在和老师们讨论了想法并获得了认可后,高光友经过反复尝试成功地对一些传统方法进行了升级。特别是他在叠漆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传统的方法是在表面交替叠涂生漆和黄土的混合物。高光友解释说,棘手的是不能涂得太厚,因为过厚会导致干燥不均匀甚至起皱。例如,要制作0.3厘米厚的装饰图案,需要涂8-12层漆和黄土混合物。这些微妙的步骤不仅耗时且产生成本,而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高光友大胆尝试了各种现代材料,历时三年多的试验后最终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有了这项新技术,以前重复的堆叠步骤减少到了一次,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并将生产时间缩短了70%。

然而,制成的漆器仍然保持着与以前一样精致、优雅和耐用的特点。它们立即在市场上受到好评。

2013年,为了更好传承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光友集合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创办了漆器工艺制品厂,专门从事大方彝族漆器工艺品设计、髹饰技艺。还与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漆艺教学与创作基地,定期举办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有力地推进了大方漆器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在彝族漆器传统技艺以及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高光友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开发出了更时尚、更精致、更具有功能性的产品,如仿古家具、茶具、漆画、旅游工艺品等。

在高光友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也对这门技艺产生了兴趣。“我们的主要客户是艺术品收藏家和游客。”高焱说,他和父亲学习技艺,现在负责漆器营销,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小饰品、酒杯和手镯在游客中尤其受欢迎。”

他们的漆器工艺制品厂年产漆器3万件,2019年销售额突破550万元。

高焱说,他感受到了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大力支持。“大方漆器的传承和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

优惠的税收政策也让高焱能够拨出更多的经费来尝试漆器的创新和推广。“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也更好地传承这门经典古老的技艺。”(记者 杨飞跃 杨军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3月14日中国日报旗舰版、香港版17版,国际版15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3/14/WS65f2427aa31082fc043bc883.html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