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专家亲历中国环境司法进步:世界领先的实践与创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3-08 09: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近年来,中国有效运用法律武器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宣战”,有针对性地制定或修订了相关法律,实施了独具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公益司法保护贡献了创新方案。中国环境司法的专门化进程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进,相关实践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为世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将确定2024年的立法和政府工作重点,包括一系列经济提振措施以及太阳能、风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部署,这些产业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完善环境法治的下一步举措也将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讨论重点,这些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关键作用。

十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重大修订。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和社会经济挑战,中国政府开始“向污染宣战”,而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就是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武器”。新法律引入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并首次允许具备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自此,中国的环境组织和检察机关先后提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环境案件。

例如,最近几家本土环境组织起诉了江苏连云港的一个生态修复项目,因为其声称的修复项目可能会破坏原本的鸟类栖息地。今年1月,法院一审判决已经中止该项目的建设。目前此案仍在上诉中。

图片来源:中国环境报

自2015年以来,中国环境司法的专门化进程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各级法院纷纷设立了专业的环境资源审判庭,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各级检察院设立了专门公益诉讼部门。截至目前,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已经办理了超过40万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其中85%以上是针对地方政府部门的不当履职。这一独特的制度安排,彰显了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决心和力度。

本人所在的环境法组织——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 (ClientEarth),在欧洲以环境公益诉讼为专长。过去几年,我们非常荣幸地与中国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开展合作,为中国环境法治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例如,检察机关近期开展的“护鸟清网”工作。2023年9月,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滨海区域的保护与发展。ClientEarth邀请了国际鸟类专家参加检察机关举办的边会——“滨海生态检察保护法治现代化研讨会”。专家们就检察机关提出的“如何最有效保护湿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其中包括优先打击非法的“雾网”,以加强对野生鸟类的保护。雾网曾在中国电商平台上广泛存在,每年导致数百万只鸟类被捕被杀,甚至可能威胁到一些珍稀鸟类的生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介绍,专家的建议与检察机关多年的努力不谋而合。早在2019年,广西检察机关就办理了多起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的公益诉讼案件,并呼吁加强对禁猎工具的管理。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新版《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生效,其中明确将捕鸟网列为禁用工具。

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已向各级检察机关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对捕鸟网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特别是在重点地区,各级检察机关积极行动,办理了一系列针对雾网滥用的案件。现在,捕鸟网已无法在中国电商平台上销售,潜在买家在搜索产品信息时会收到警告。

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一部专门法律,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行稳致远地发展,以更好地规范检察公益诉讼。该法将为加强预防性诉讼(如对环境风险项目的审批提出质询)、惩罚性赔偿(比计算生态破坏更实用)和气候诉讼等领域的法律框架提供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展望未来,中国检察机关还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检察机关正在积极探索气候诉讼。2023年,中国司法机关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法院和检察院均发布了司法机关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指导文件。检察机关将在打击“漂绿”行为和温室气体非法排放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行使法律监督权,确保主管部门在审批高排放项目时,严格遵守关键政策和程序。

未来,我们期待中国能够制定出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这将为平稳实现低碳转型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独具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公益司法保护贡献了创新方案,为那些渴望加强环境执法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中国检察机关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时展现出了专业水平,通过处理大量案件累积了丰富经验,还广泛运用了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这些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此外,检察公益诉讼涵盖案件范围广泛,敢于挑战政府部门的制度安排,彰显出“中国智慧”,为世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Nation advancing rule of law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