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专手记:在红阳寨,触碰贵州非遗保护与发展脉络

保护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上至下势必付出良多。而对我来说,有幸探索这个宁静质朴的苗族村寨是一段珍贵的经历。

外专手记:在红阳寨,触碰贵州非遗保护与发展脉络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05 16: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们在红阳寨门口等候时,嘴角呵出的气形成白雾在寒冷的空气中升腾。最终,村民们集结成的队伍来到门口迎接我们。队伍中有许多老人,脸上布满和蔼的皱纹,有些人驼着背,笑着、交谈着蹒跚而行。他们穿着绣花精美的传统服饰,每件都是花费数十个小时手工缝制而成。他们用浓重的地方方言交谈着,而我只能用我笨拙的普通话。我们彼此之间无法理解,但这并不是沟通的障碍,微笑成为我们的交流方式。

红阳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这个村庄偏远而古朴。我很感激有机会在一个如此地道、真实的地方取景。到了上午10点,我们开始拍摄。站成两列队伍的村民,还有一些年纪与我相当的年轻女性,她们身着节日盛装,戴满精美的银饰。按照当地风俗,苗族女孩的盛装,那是打出生起父母就开始为她们准备的嫁妆。

我们从传统的拦门酒仪式开始。基本上,你要喝了酒才能进村寨去。这里的米酒就是村民自家酿制的,有一股甜味,与白酒的辛辣相比,是一种清新的感觉。美丽的苗族姑娘朝你的嘴里倾倒着酒。如果你的手碰到碗,就得喝光它。我们没有碰,但我们每人还是喝了两大碗盛得满满的米酒,为了拍三个不同的镜头。哦,为了艺术我们做出了多大牺牲!

酒喝完了(也可以说把酒喝光了),我们带领队伍走向村寨的广场。我们被告知要慢慢走,以便队伍中的长者们能够跟上。一到广场,就是跳舞时间。虽然她们年轻时舞步非常轻盈,但今天为了配合年长者,队伍选择了节奏缓慢的舞步。在酒的温暖下,我并不介意。在芦笙的伴奏下,我们围成圈在广场中央跳了近20分钟。

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纯粹的保护和传承。在我去过的其他更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通常是雇佣年轻的舞者和歌手进行表演。

贵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令我由衷佩服的。在这里,社群的参与是必要的,村民必须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并同意参与其中。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在贵州这样地形复杂的地区,首先得建好交通基础设施,才能使来访者便利通达于各个村寨。除此之外,政府还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之中。

保护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上至下势必付出良多。而对我来说,有幸探索这个宁静质朴的苗族村寨是一段珍贵的经历。

作者石花姐(Stephanie Stone):中国日报美籍记者、《围炉漫话》常驻主持人。性格幽默开朗,善于活跃主持气氛,具有丰富的深入中国城乡一线采访的经历。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