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刘太宗在最高检厅长网络访谈中表示,2023年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注重在人员专业化、职能综合化、办案多元化、机制系统化等方面下功夫,综合履职工作进入新阶段。
刘太宗指出,按照最高检党组的有关要求,知识产权检察坚持"强化自身办案"和"统筹指导、一体履职"两手抓,刑事惩治力度不断加大,民事行政监督成效显著提升,公益诉讼积极稳妥探索,案件总量大幅增加,案件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履职持续深入推进。
据了解,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8万人,同比上升53.3%;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2240件,同比增加1.7倍,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600余件,同比增加7.7倍;立案办理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570余件。
最高检贯彻落实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加强在信息共享、业务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协作。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共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评选和建设,首次联合表扬知识产权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积极参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修改。配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第二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评选。配合商务部做好涉外知识产权谈判工作,参加中国进博会虹桥论坛以及中国-东盟、中欧等国际交流,介绍中国检察工作成效。
据刘太宗介绍,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犯罪2500余人,同比增加1.7倍。从案件类型看,既有电影、图书、音乐等传统领域案件,也有计算机软件、数字版权、文化创意等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案件。与此同时,最高检还会同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3批150件重大侵权盗版案件。例如最高检指导山西检察机关办理了全国首例涉"剧本杀"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依法打击新兴文化领域侵权盗版犯罪,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加强对"剧本杀"行业监管,促进源头治理。
检察机关在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工作中,重点关注音乐作品、视听作品、摄影作品、文创产品等领域,着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例如,最高检挂牌督办、组织办理某文化公司侵犯音乐电视著作权虚假诉讼案,涉及9省数千起侵权诉讼,刑事惩治与民事监督一体推进。北京检察机关创建惩治恶意诉讼法律监督模型,综合运用司法裁判、行政裁决、知产舆情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某图片公司涉嫌恶意诉讼的77个图片领域民事案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据介绍,各地检察机关也探索运用公益诉讼方式,维护文化领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例如,江苏苏州检察机关通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加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苏绣"的全面保护。
刘太宗指出,检察机关顺应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知识产权检察履职保障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产业领域的应用,支持文化产业体系技术迭代创新发展。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物、数据知识产权等前沿问题研究,最高检指导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国家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试点,推动完善保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