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康:创新宣讲形式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人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2-26 09:1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2-26 09: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室外寒气逼人,屋内暖意融融。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委网信办会议室,该县二十大宣讲团成员张曼正在宣讲《半条棉被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解,让数十名观众听了热泪盈眶,纷纷表示:“太温暖了!”“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深、唇齿相依的深情厚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努力工作,不断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太康县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新宣讲方式,成立了1个宣讲团和12个行业宣讲小纵队,通过深入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机关校园、乡村(社区)广场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进千家万户。

“我党召开二十大,神州万里起金风……实现那中国式的现代化,为民造福保障民生……”一场雪雨过后,太康的天气更冷冽。走进太康县文广旅局一楼会议室,一场由大学生组成的二十大精神专场宣讲会正在举行。屋内,百余名干部职工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不时传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暖心的宣讲温暖了隆冬的寒意。

正在台上利用道情戏曲宣讲二十大精神的是河南大学戏曲表演学院大三学生侯真珍和张宇等人。

太康道情又称渔鼓戏,历史悠久,源于春秋时代,属全国稀有剧种,其声腔或低回宛转、妩媚柔情,或俏丽活泼,或欢快激越,以声腔塑造人物,擅长叙事抒情,表现家长里短、民间俚俗,充满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至今,在豫东南、皖西北一带仍流传着“宁愿少锄二亩地,也要听听道情戏”“宁可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的顺口溜。

1992年,太康道情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大赛,荣获八项金奖,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6年,“太康道情”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寒假期间,侯真珍和张宇在太康县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和多名大学生组成二十大精神宣传团深入各个机关、社区广场,通过快板、戏曲、小品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由于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群众爱听爱看,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太康是一个劳务大县,每年在企业务工人员多达数十万人。为让务工人员准确完整全面把握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树立发展信心,宣讲团还不断深入每个企业生产车间、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意义、如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进行宣讲,鲜活的案例和群众化的语言,让务工人员听了纷纷大呼“过瘾”。“宣讲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听后意犹未尽,提高了我们务工人员积极投身企业建设的信心!”周口韩科热力锅炉有限公司员工王可说。

除了到企业宣讲,不少乡村(社区)、学校也留下了宣传团成员忙碌宣讲的身影。在乡村(社区)宣讲时,太康县委宣传部十分注重吸收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等加入宣讲团,用大白话讲述身边的致富故事、移风易俗、种植养殖技术和创业点子等,让理论宣讲更入人心。

而在学校,宣讲团则结合学校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用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以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帮助广大师生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强国少年。一幕幕宣讲画面在太康县各个中小学校掀起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宣讲‘接地气’,让我们师生听了精神更加振奋。”太康县一高附属学校教师杨振威回忆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太康县已举办相关宣讲活动1600多场次,覆盖受众20.2万余人次;专栏图文展示、宣讲微视频展播900多条(篇),浏览量达60万人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报道100余篇,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大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图/王慧星、刘芳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