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撬动“热经济”

春节假期,地处北纬40°至50°“黄金雪带”上的东北三省一区、北京、新疆等地“热力”十足,冰雪旅游人气飙升、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冰雪装备提档升级。

“冷资源”撬动“热经济”

2024-02-22 09: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来玩雪的游客真多,我们都要忙出火星子啦!”大年初四,在沈阳卖驴打滚的于师傅笑得合不拢嘴。他天天凌晨1点备货、4点出摊,一早上能卖出几千份驴打滚,“把我忙得都要打滚了!”

隔壁卖火烧的老李接过话茬:“一早上我这能卖三四千个火烧!两个多小时80多斤肉馅就没了。”气温虽低于零下10℃,可炉子旁的老李忙得一脑袋汗,厨师帽上直冒热气。

春节假期,地处北纬40°至50°“黄金雪带”上的东北三省一区、北京、新疆等地“热力”十足,冰雪旅游人气飙升、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冰雪装备提档升级……冰雪经济链条不断拓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

冰雪旅游人气飙升

2月18日,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降温降雪天气再袭东北。这一天,东北三省一区交出了“滚烫”的春节文旅成绩单。无论是接待游客人次还是旅游综合收入,与2019年相比,各省区均有大幅度增长。

制表:人民网辽宁频道

一路上扬的数据背后,是一处处逐冰戏雪、“冷资源”撬动“热经济”的火热场景。

日落时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渐渐被夜色笼罩,属于这里的喧嚣和欢乐才刚刚开始。冰雕斑斓如画、雪花摩天轮旋转优雅、521米超长大滑梯流光溢彩……广州来的邓女士刚刚尖叫着从滑梯上飞驰而下,又一头扎进了万人蹦迪现场。为了多拍点照片,她带了三个充电宝。营业61天,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了271万游客,冰雪旅游的热情从这里“点燃”。

入夜后,流光溢彩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人民网记者 徐成龙摄

正月初三,北京朝阳站始发的G3603次列车缓缓驶入吉林长白山站。列车刚一停下,乘客们便迫不及待地涌出站台。站长李洪伟介绍:“从各地发往长白山的车票近期十分抢手。目前,长白山高铁日均送达游客5000人左右。”众多的游客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收入。“营业额比去年涨了将近一半,一天就能卖出50锅‘铁锅炖’。”长白山脚下的果松村村民徐娟高兴地说。在果松村,像徐娟一样开餐馆、办民宿的村民不在少数。看准了冰雪旅游的好势头,乡亲们都从“猫冬”变成了“忙冬”。

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不仅吸引来了众多游客,更带动了城市人气。这个春节,沈阳小河沿早市的商家几乎都没休息。从小河沿早市一路走过,浓郁的东北话和各地方言在耳边交织,奏起了别开生面的清晨“交响”。“咱们巴不得冬天再长点、再冷点,天越冷梨越甜!”在早市卖冻梨的杨思峰夫妻这个春节长假期间收入过万。

各地游客纷纷到沈阳小河沿早市打卡。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一块冰的文章能做多大?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2024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首次超过4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5500亿元。

冰雪运动热情高涨

2月17日晚,“十四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幕,运动员入场时屏幕上的国风动画不断展现各代表团的地方元素——从北疆长城到南海椰林,从长白山巅到港珠澳大桥……众多南方省份代表团的亮相,让大家看到了冰雪运动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的转变。

2月17日,安徽省体育代表团在“十四冬”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这边,“十四冬”赛事正酣;那边,4000公里外的新疆阿勒泰将军山滑雪场上竞技同样火热。雪道上,身着各色滑雪服的雪友飞驰而下。

北京游客陈学冬用自制的雪具,驰骋在雪道上。付浩东摄

从北京来的陈学冬已经连续8年在阿勒泰度过雪季,见证了这个滑雪场的巨大变化。“最初是一个雪具大厅、几条雪道,现在,这里有了两个雪具大厅,雪道是越来越多。”

在辽宁,各地的群众性冰雪运动也玩出了新花样。本溪举办了首届“雪合战”比赛,这个有规则的“打雪仗比赛”吸引了15支队伍585名运动员参赛;盘锦,3000余名冰雪爱好者整装待发,准备穿越中国最北海岸线的冰凌,冰凌地貌、冰海日出、冰堆浮桥等景观令人赞叹。

冬日的盘锦红海滩,冰封万顷滩涂,冰排层峦叠嶂,冰凌千姿百态。盘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群众性冰雪运动热火朝天,高水平国际赛事也接连上演。在后冬奥时代,如何承接、利用奥运资源,把冰雪优势转化成地区长久的发展优势,北京市延庆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举办高端冰雪赛事“破题”。

2023年11月17日—19日,2023—2024赛季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延庆站比赛在位于北京延庆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行,图为颁奖仪式。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早在冬奥会期间,延庆就与国际雪车联合会签署五年合作备忘录,取得了未来五年国际雪车联合会赛事举办权。2023—2024赛季,延庆连续举办了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延庆站比赛,中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高山滑雪项目比赛,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国际滑雪联合会高山滑雪远东杯比赛等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冰雪赛事。

冬奥村实现酒店化运营,餐饮会议区面积扩展,雪山汤泉池对游客开放……高水平赛事不仅带动了环境优化、城市更新等方面,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冰雪装备提档升级

2月19日,一家刚开业不久的服装店吸引了哈尔滨市民王晴的目光,在店内试穿了几件服装后,她买下了一件“东北”冲锋衣。这家经营哈尔滨本土寒地服装品牌的服装店里,挂满了哈尔滨国际时装周期间设计的各类品牌和联名款服装。黑龙江省服装鞋帽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汇集更多的国际设计师参与设计,形成冬季服装产业集群效应。

在辽宁鞍山,当地的服装生产企业也尝到了冰雪的甜头。“我们抓准时机,研发新产品,冰雪户外服装的订单源源不断,出口额接近1个亿,创了新高。”辽宁斓捷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杰表示,他们最新研发的系列滑雪服,能够满足高水平竞技的需求,受到了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滑雪爱好者的青睐。

在吉林省辽源市冰雪运动服装产业园,机器轰鸣、纱线飞梭,工人正在全力赶制冰雪袜订单。“这是一种依靠‘黑科技’实现平均增温8℃的袜子。”每次提起高科技运动装备,园区副总经理张胜杰都充满感慨,“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时,中国运动员只穿着不防风不防水的东北老秋裤,外国运动员还以为这条秋裤有什么特殊功能。你再看‘十四冬’赛场上,各地运动员从头到脚都被中国制造全副武装。”

工人操作机器生产冰刀配件。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供图

“牛”起来的不仅仅是服装。春节假期刚结束,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即将发往哈萨克斯坦的冰刀。车间工人王刚告诉记者:“我们这条生产线全程电脑操控,由机器人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稳定。”

“预计在3至5年内,中国冰雪装备将逐步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保持每年6%至9%的增长态势。”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辛本禄说。

从冰雪旅游到冰雪赛事再到冰雪装备产业,相关地区和企业深度开发冰雪资源,“冷”冰雪持续释放“热”活力。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中国冰雪产业进入了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

(那其灼、汤龙、尹星云、刘婷、尚城、王帝元、富丽娟、刘艺琳、陈新辉)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