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外出旅行时,吸引我的除了自然环境,就是当地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和特别的民俗文化了。如果说景色还能通过看照片欣赏,那重温历史和感受风土人情却必须来到当地。
此行贵州铜仁,我非常重要的一个收获是在石阡县困牛山学习了红军壮士的故事。1934年10月,长征中的红六军团第52团为了掩护主力转移,把敌军引向这处地势险要的绝境。战斗到最后,毅然集体跳崖。
站在这座红军长征走过的山头,看着脚下的河谷,听红军的后代讲述当年的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4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于10月7日进至贵州省石阡县地域,陷入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
红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为掩护军团主力突围,将敌军诱至石阡困牛山地区,与敌激战三昼夜,最后,国民党胁迫当地群众走在军队前面,发起攻击。为了不伤及人民群众,52团剩下的100多名战士选择了集体跳下几十米深的悬崖。
然而,由于困牛山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已经牺牲,史料记载很少,这一英雄事迹长期未被发现。石阡县委书记田运栋说,工作人员共走访幸存者、红军后代、目击者和研究者共200余人,整理红军手稿、调查材料等1200余万字,才还原了当年的故事。
幸存红军黎国兵讲,红军“在川岩坝一个光垴垴上四周被围,边打边退,退到悬崖边。”
跳崖被树藤挡住得以生存的司号兵陈世荣生前曾告诉女婿覃智学:“土匪(指民团)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红军分不清是土匪还是老百姓。红军怕伤老百姓,手软,没有狠狠地打。不然,红军不会那样惨,那么多人跳崖。”
当地有些民众目击了这场惨烈的战斗,记住了英雄的事迹。当年11岁的姚祖华回忆:他当时就躲在困牛山上目睹了一切,他指出了红军跳崖的地点。三合乡的刘光荣老人回忆道:“河底下死的多,有些还挂在半岩,到处都是。”核桃湾老人刘朝选回忆:“红军打枪打得很高,不乱打,不打百姓。”
现在,困牛山已经建成红色教育基地。一座火炬状纪念碑,主体右侧是红六军团的军旗,左侧是困牛山的山体,上面镌刻着: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困牛山于2014年被授予“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被授予“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 闫东洁)
原文见中国日报旗舰版、香港版10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2/17/WS65d037b1a31041d387d6e0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