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2-07 14: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颁布,从粮食安全、防止返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党的领导等六个方面,对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部署,制定了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施工图。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必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古语俗语无不反映了粮食安全在人民生存、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当前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中国人民的“米袋子”有保障,但是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必须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必须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必须坚持产业发展先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靠产业扶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仍然要依靠产业发展。如何发挥农业基础性作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农民劳动力资源特点,不断完善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和农村各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大做优做强农业主业,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与此同时,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通过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必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至今仍然有近5乡村人口,乡村建设水平是国家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和表征。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就没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把乡村建设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中去重点把握、重点推进。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好普及普惠的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必须加强创新乡村治理。农村是农业的产区,也是农民的家园。农村是否宜居宜业、是否和美,社会治理水平是关键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改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发展,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人是核心、体制是关键,要以村民利益为坐标,确保乡村治理过程村民参与、成效村民评判、成果村民共享,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建设平安乡村,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首义。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长卷,“三农”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和执着,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乡村篇章。

(作者:沈夏珠 江西师范大学新时代强军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