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专手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性保护

外专手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性保护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2-02 14: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在新闻媒体工作,我有幸走遍全国各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我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意识到要使它成为一项成功的事业,需要建立多少机制。这远远不止是一个艺术家和他的技艺,它是一个从政府最高层政策到地方社区参与的完整生态系统。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的地形给该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各地脱轨。在考虑保护文化手工艺之前,需要先完善基础设施。

现在,这些村落已经通车,工艺大师们也已被认定并授予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称号,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呢?师徒制的手艺学习模式在当今世界早已过时。因此,必须将这些古老的技艺纳入教育体系,或以培训讲习班或强化夏令营的形式授课,以获得学位课程,或适应年轻人的现代生活。

在此基础上,必须推广这些技艺,向公众展示其价值。这本身就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在线流媒体平台和电子商务,让人们既能欣赏工艺,又能购买作品。其他方式可能包括在数字博物馆中使用VR和其他沉浸式体验技术,制作有关大师及其工艺的纪录片。这项责任在于私营或政府企业,因为在约 2000 名传承人中,大多数都已年过七旬,不具备(也不应该指望他们具备)制作此类作品的技术诀窍。

当然,还有文化旅游。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这种模式,因为它也与扶贫和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这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和当地社区的支持,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创业决心,从而建立民宿、餐馆提供当地美食,并付费邀请村民表演传统歌舞。

必须通过营销来吸引游客,如果还想吸引国际买家或游客,这将成为一项更加复杂的任务。

然而,所有这些努力的好处都是经济效益,整个村庄因此摆脱了极端贫困。一些直播网红通过展示当地手工艺品而声名鹊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取得了技术突破。

当然,挑战在于时间、资金和资源,而这些似乎永远都不够。过度旅游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还有如何在真实性和商业化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也同样需要考量。

从高层政策到积极的企业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切,保护数千年的文化都不是一项小任务,但能看到正在进行和发展中的过程是我工作的乐趣所在。(作者Stephanie Stone 编译 杨旭彤)

Stephanie Stone(石花姐):中国日报美籍记者、《围炉漫话》常驻主持人。性格幽默开朗,善于活跃主持气氛,具有丰富的深入中国城乡一线采访的经历。

原文见2月2日中国日报旗舰版、香港版18版,国际版16版 英文链接:https://new-subscription.chinadaily.com.cn/reader/Home/ShareNews.html?ticket=20240202-e19ada48-8c5c-4d32-8134-35d681c70a45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