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于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国内外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关键在于建设“成渝双城一体化”的全面融合。作为全国首个“双城经济圈”建设城市,成渝地区同源的历史文化和相近的地缘位置,无疑会让成渝双城在互融的过程中更加顺利。
以“成渝高铁”为基,夯实文化互融。2015年“成渝高铁”的正式开通,让双城间“异同”的文化得以更好互融,至此成渝间的文化深度交流再次开始——从重麻重辣的牛油火锅与鲜香麻辣的清油火锅;从对“折耳根”和“盐须”的大众喜爱;从平原盆地到山川峡谷;从相近却又有所差别的方言口音……高铁的互通让双城间的民众能真正认识并接纳各自同源文化间的异同,以双城认同构建起的文化建设,会对成渝间交通、建设、科技产业间的发展产生巨大益处。当然,除了“成渝高铁”外,大力新建的“渝昆高铁”、“西渝高铁”、“成达万”高铁,也在进一步成渝地区间的文化互融。
以“陆海通道”为纽,构建城市互通。截至去年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范围已增至我国18省70市144个铁路站点,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73个港口。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成果,是见证成渝间经贸互通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双城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建设铁水联运班列。用成都拥有的广阔平原,以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吞吐量第一的国际铁路港来保障货物的仓储、转运、出口,用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水路运输可辐射整个“长江黄金水道”以及与成都拥有多条互通铁路网的优势,建设多个一体化水铁联运港口。
以“中欧班列”为果,推进国际互融。依托成渝间的互融文化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结出灿烂的果实。首先,(成渝)中欧班列是全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货值最高、结构最优的中欧班列。截至2023年9月,中欧(成渝)班列累计开行近1.4万列,累计运输货值近5000亿元,形成50余条成熟运行线路,辐射亚欧40余个国家百余个城市。这充分说明成渝间一体化经济对外发展的成果。其次,中欧班列建设,让双城间都能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良性竞争,在能源、科技、化工、材料运用等方面,做到事半功倍——从定制化的货品出口业务,到99%以上的货物准点率,以及开始逐渐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的新能源汽车、家电产品,都让中欧班列的国际名气越来越响。
我们都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但十根筷子却能抱成一团。成渝双城间要继续通过交通、文化、经贸的方式去强化双城间的互融。只要双城间面对困难挑战时,同舟共济,戮力同心,便一定能奏响这个新时代最洪亮的凯歌!(文/董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