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森林损毁加速温室效应,冰川损失造成海平面上升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森林损毁加速温室效应,冰川损失造成海平面上升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1-05 17: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月5日电(记者 闫东洁)周五,国家遥感中心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1985-2020年间,全球土地覆盖形式变化显著,其中森林损毁和森林恢复均呈加速态势,不透水面持续扩张,累积碳净损失约为250.3亿吨碳。

报告显示,在这35年间,全球森林损毁速率由每年12.17万平方公里增加至28.40万平方公里,累计损毁超过582万平方公里;森林恢复也有所增长,但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而城市建设造成的不透水面增长了一倍,增加面积为55.88万平方公里。

报告表明,全球的森林损毁和不透水面扩张是土地变化引起碳损失的主要因素。森林损毁导致森林生物量和表层土壤有机碳元素损失共计340多亿吨,而不透水面扩张带来的碳损失总量约为10.4亿吨。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碳专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说:"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化石燃料等,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碳元素总量大概在100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在过去35年间由于森林损毁等土地覆盖形式的变化造成的碳损失差不多相当于3.5年的生产生活排放的碳。"

碳损失是指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排放到大气中,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监测结果表明,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家遥感中心自2012年起,通过联合国内的相关科研部门、利用国家的遥感技术发展等科研成果,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

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介绍说,本年度,遥感中心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3个专题报告,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其中,"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专题报告显示,2001—2020年,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和青藏高原的冰川物质均呈现损失状态,损失量分别为26390亿吨、47390亿吨和3060亿吨。

而这20年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贡献量约21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最大,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3.1毫米;其次是南极冰盖,贡献了7.3毫米。

2023年年度报告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说,遥感技术在全球的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当前的遥感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他说:"当涉及到对一些大尺寸的动态目标进行监测,没有比遥感技术更好的手段。通过遥感监测,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分析判断,总结数据、发现规律,可以为各国的政府提供决策的科学理论依据,这在联合国的统一发展议程里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

中国是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创始国和联合主席国,已形成气象、资源、环境、海洋等地球观测卫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对地观测能力日益提高。

赵静说,中国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观测数据、产品、工具、知识、案例和服务,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遥感技术支持。"比如我们持续发布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信息,结果被全球170多个国家的用户下载和使用,已经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主要数据源。"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