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创业不忘乡邻 致富不忘带贫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2-19 14:2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2-19 14: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地处伏牛山腹地,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被誉为“中国香菇第一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时间早、基础好、链条长、规模大、实力强,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双龙镇聚焦食用菌主导产业,坚持以点带园,以园连线,以线成带,以业延链,不断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集群,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借助香菇市场交易优势,双龙镇诞生出了一大批产业致富的带头人,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不仅实现了经济先行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周运聚,一名普通的农村人,现年52岁,住西峡县双龙镇小水村兰鱼沟组。2000年开始依托双龙镇香菇交易的优势到双龙镇购销香菇、木耳、牛肝菌等一批特色食用菌,在自家庭院加工分拣包装,对收购的菌菇进行初加工,达到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得收益。

菌菇产业发展已成为双龙镇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香菇加工为例,早期收购的香菇,菇农收获烘干后直接出售,没有进行香菇根部的处理以及大小分级,而香菇根部因为直接连接菌棒多少有一定的菌棒基质,这些是不可食用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处理。而大小的分级是对香菇品级区分的重要依据,用网筛将大小区分更是常见的操作。在那个机械使用率低的时代,更快更好的完成分拣加工就需要大量的人力,从而催生出了香菇市场第一批“打工人”,他们通过剪刀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报酬。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虽然机械分拣代替了大部分的劳动,但是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及客商要求的变化,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在这里像周运聚一样的香菇商人优先考虑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及困难群众,在加工分拣包装阶段中,以优先利用贫困劳动力用工为主,带动十余户贫困户就业,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2022年周运聚积极响应双龙镇“双改”工作,投资360余万元,注册了西峡县强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双龙镇小水村井楼组建成一处占地7.5亩的标准化香菇制棒厂。厂内有灭菌柜10个,蒸发器11个,标准化拌料设备、自动化装裂机6套,30铲车1台,叉车2台,年可生产菌棒300万袋。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更得有工人才能实现产值,从原材料进料、搅拌、加水、转移、灭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小水村、山涧沟村及小集村等周边有着香菇种植技术的脱贫群众就成了最好的工人,他们在自己多年的种植基础上可以准确的掌握每个环节的品质,确保菌棒产出质量。

近年来,双龙镇聚焦标准化、规模化、有机化、生态化、经济化,新建7个标准化制棒厂,年可生产菌棒3500万袋。建成香菇“三品一标”基地4处,标准化基地25处,食用菌专业村16个,年稳定种植香菇2000万袋。在做强传统香菇产业的同时,依托产业基地,坚持多菌并举、多点开花,持续调优菌菇产业结构。现已实现猴头菇、双胞菇、羊肚菌、赤松茸等名优菌菇的规模化种植,其中,猴头菇种植基地1处,标准化大棚30个;羊肚菌种植基地3处,标准化大棚70个;双孢菇种植基地3处,建设标准化大棚87个。

以双龙集镇为中心的3.2平方公里香菇食用菌交易市场,吸纳300余家香菇食用菌购销经营主体,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东北等10多个省食用菌在此集散,市场常驻福建、浙江等500余省外客商和本地6000余人从事香菇购销,年可吞吐干制鲜菇食用菌7万吨、鲜香菇5万吨,年交易额达60亿元,带动全镇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双龙镇将坚持产业化布局、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推进,进一步壮大双龙镇香菇食用菌产业的农游一体化产业,大力推广“百菌宴”,让每一个双龙的“客人”都能吃真正的菌餐;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使双龙镇香菇食用菌产业的“三产”融合率达到100%,将双龙镇香菇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成百亿级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