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一瞧】云上讲台——寿光教育:从传统“教书匠”变“科技超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2-11 08: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2月11日电  依稀记得,童年的教室,是黑板上的粉笔字,和讲台上大声讲话的老师。而在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实验小学,记者看到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在盯着一个云端大屏认真聆听线上“老师”讲课,而另外一名老师在课堂上维持秩序、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模式呢?让我们去“侨一瞧”。

“双师课堂”探索寿光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据弥水未来学校副校长甄艳介绍,这种授课模式叫“双师课堂”。线上的老师来自弥水未来学校,通常是教学水平比较高的老师,而教室里是本校的老师,帮助整体把控课堂秩序。这是寿光在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甄艳表示,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此,弥水未来学校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结对”,将学校的一些优势资源建成资源库,通过云的方式嫁接到对方学校,解决对方师资欠缺和师资水平不高的劣势。

借助云平台寿光开启全新教学时代

甄艳口中的资源库是什么呢?原来是寿光的教育云平台。据弥水未来学校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乐文介绍,学校将智慧纸笔系统与云平台相结合,这样学生用点阵笔在智慧纸上答题后,数据会同步上传到云平台,生成数据分析报告,老师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和作业了。

比如,学生在做一道选择题时,有些选A有些选B,学生在答题的一瞬间,这个应答数据就会直接上传云平台,老师也会同步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向。除此之外,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教学动态、语音采集等教学数据都可以进行人工智能分析,而这些分析均离不开云平台的支持。

“云平台上有很多教学工具可以辅助老师进行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偶数和奇数的时候,可以通过云平台生成一个打地鼠地游戏。每只地鼠头上都会带有一个数字。学生可以通过触控一体机的黑板打地鼠。如果这个学生选的是偶数,却打到一只头顶奇数的地鼠,系统就会有错误提示。比起单纯的人力,这些工具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乐文说。

教育云平台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在助力打造智慧校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记者探访弥水未来学校时发现,学生需要人脸识别才能进入校园。“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整个智慧校园就运作起来了。包括学生上课签到、反馈学情、发布通知等全部都是数字化模式,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的汇聚和分析。” 弥水未来学校校长刘敏告诉记者。

像弥水未来学校这样利用云平台建设智慧校园的尝试并不是寿光的个例。在国家教育全面上云政策的推动下,寿光市依托移动云的底座能力,为寿光教体局、学校搭建云网一体化的教育云平台,打造了“教育一朵云”。

据寿光市教体局信息化教学研究室主任王敏介绍,寿光携手移动云,把寿光市200多所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全部打通、互联,构建了“1(教体局)+15(学区)+N(学校)”的统一云平台,而且资源库的数据是在实时更新的。“我们云平台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有122万条视频,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和分享,您看,现在资源库的课程资源已经扩充到500多万条。目前云平台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资源人人可学、可用,为智慧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云践行使命担当 助力寿光教育数字化智能升级

据寿光市教体局党组成员、教科研中心负责人毕德亮介绍,以前寿光教体局采用的是本地化部署模式,当时支撑了寿光市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但随着数据资源的激增,原有的服务器承载能力大大不足,数据上云迫在眉睫。

作为县级市,寿光教育经费难言充足,所以既要节省成本,又要保障学校用户的数据安全。经过多方的研究与沟通,发现移动云在算力网络、安全保障、属地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是寿光所急需的。

对于寿光教体局的需求,潍坊移动积极响应,仅用时14天就完成了资源从无到有地交付,相对传统机房建设工期缩短接近80%,助力寿光教育数字化实现智能升级。

寿光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峰表示,现在寿光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全市所有学校的教育资源汇集在此,打造了一个全市覆盖、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云平台。通过对所有学校的数据进行系统化分析,帮助教体局实现精准决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互联网+教育”的国家政策指导下,寿光市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让智育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而移动云以科技之力,为共筑教育强国梦践行央企使命,持续耕“云”中国,为教育注入“数智力量”,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