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2月10日电(记者 闫东洁)周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始了今年扬子鳄的越冬转场工作。
今年年初,保护区为扬子鳄建造的"就地越冬房"完工,在扬子鳄日常生活的水池中,建造了人工洞穴,里面不仅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还可以实时监控扬子鳄的状态。这为今年的扬子鳄越冬转场工作减轻了压力,也为保护区人工繁育的1万多条扬子鳄提供了更舒适的冬眠方案。
保护区介绍说,目前,已经有部分扬子鳄自行爬入人工洞穴内越冬。对于没有就地过冬的扬子鳄,将进行人工转移。保护区计划在一周内完成转移工作,从养殖池向越冬房屋转移约2000只扬子鳄。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章松介绍说:"野生的扬子鳄,都是自己打洞进行冬眠,而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生活着超过1万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在池子中,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就地打洞,所以每年一到冬天,保护区会开展转场工作,通过人工搬运的方式,将它们搬到室内进行越冬。"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1972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种,是世界24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作为两栖爬行冷血动物,扬子鳄每年12月左右会逐渐进入冬眠状态,第二年四月左右陆续苏醒。
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野生扬子鳄总数已不足500条,零星分布于皖东南地区和皖、浙交界地带,濒临灭绝。经过40年的保护发展,目前我国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约为1200条。特别是保护区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开展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活动,累计放归扬子鳄1500条,为提高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优化性别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章松介绍说,为了做好扬子鳄越冬转场有序开展,扬子鳄保护区早在上个月就拟定了越冬转场实施方案,接下来的一周中,将根据温度情况,分区域、分批次进行转移工作。
他说:"工作人员把池里的扬子鳄打捞上岸后,会为每一只扬子鳄清洗身上的泥土,并进行浸泡消毒,再放入人工越冬房池内。这样,才能保证扬子鳄在冬眠恒温室内不会相互传染。进入冬眠状态的扬子鳄,全都停止进食。"
冬眠恒温室的温度是10摄氏度。扬子鳄冬眠期间,工作人员会定期清洁室内卫生,按时喷水增湿,定期实施消毒,巡查冬眠情况,细心呵护扬子鳄,确保每一条扬子鳄安然越冬。
就地越冬项目总投资1615万元,于2021年启动,今年年初完工,今年也是部分扬子鳄就地过冬的第一年。这一次保护区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栖息地内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并配套监控、保温供暖等系统。
章松说,就地越冬洞穴的建成,帮助保护区的扬子鳄告别了过去全部靠人工转移入冬的历史,也缓解了扬子鳄的高密度饲养问题,实现了扬子鳄定点监控、行为监测,并改善了扬子鳄饲养越冬环境,消除了越冬回捕和外放过程中对扬子鳄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