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30日电 2023年11月25日-26日,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顺利开幕。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共计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150余人出席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潮流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种种具有世界之问的时代命题,亟需我们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攻关,进行破解,可以说回答并解决这些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各种疑难杂症,中国有望建立中国世界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学赶超国际一流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则在致辞提到,今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这个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正规的师范类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起源地,感到十分荣幸,第十届论坛在这里举办意义重大,也希望与会各界专家学者能够支持把这个论坛一直办下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黄建忠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以及中美博弈的胜负。中国的自主性开放应该着重从“双自联动”下手,也就是自贸协定和自贸试验区,两者之间的联动是中国进一步制度性开放的一个突破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教授就“贸易数字化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做了主旨演讲。数字全球化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安全性等问题,数字化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以及传统市场经济。从国际竞争新优势来看,贸易链条的数字化程度,以及外贸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从成本、竞争力还是安全稳定等角度来看,对于贸易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通过梳理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欧美“重振制造业”背景、美国“制造业回流”表现、全球“制造业回流”案例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对我国的影响,认为需要加大替代者的威胁,形成可控的内生力量,预防可能的经济脱钩。
25日下午,围绕世界经济相关主题,举行了六场平行论坛。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全球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制度型开放”、“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国际金融与投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点评人,针对来自142篇投稿论文优选出的40多篇论文深入进行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