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高管说消保 】莫轻信、别上当 警惕网络电信诈骗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越发猖獗,不法分子通过各种诈骗手段,让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个人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平安积极探索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协助客户识别诈骗、破解骗局,为客户守住“钱袋子”。

【平安高管说消保 】莫轻信、别上当 警惕网络电信诈骗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11-24 14: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徐佳盈 中国平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负责人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越发猖獗,不法分子通过各种诈骗手段,让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个人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平安积极探索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协助客户识别诈骗、破解骗局,为客户守住“钱袋子”。空中客服积极开展人员反诈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关键词,形成反诈骗关键词知识库;培养客服敏感度,面对面视频及时发现客户异常行为等。

专业客服

守护您的“钱袋子”安全

近日,平安空中客服接到一位客户来电,要求办理保单贷款。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当客服人员再次向客户确认是否提交贷款申请时,客户却显得十分迷茫,表示自己不贷款。这一异常行为马上引起了客服人员的警觉,根据平日接受的反诈技能培训,判断客户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遂询问客户,是否有人打电话指导操作,是否开启了共享屏幕,客户均回答是。客服人员果断停止保单贷款流程,提醒客户近期电信诈骗频发,有人冒充业务员或监管人员,骗取信任后指导办理贷款,再通过共享屏幕将贷款资金转走。请客户一定不要相信,并马上停止共享屏幕,避免密码泄露。在客服人员的提醒下,客户恍然大悟,停止操作,避免了资金损失。

  中国平安提醒您:

莫轻信、别上当 警惕网络电信诈骗

多想多问,不盲从盲信

消费者要保持清醒、冷静,遇事多与家人亲友沟通,不要轻易听信他人诱导,以所谓的“征信修复”“账户安全”等名义“被贷款”,造成财产损失。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会要求消费者办理“征信修复”“账户解冻”“资金保险”“线上贷款”等,消费者切勿相信不法分子的说辞、套路。

保持警惕,不随意上网操作

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或官方网站下载运用软件或APP,上网或使用手机时,不要随意下载、登录、点击、扫描不明的APP、网站、链接、二维码等,防止以“远程指导”“共享屏幕”或“视频会议”等方式,按照他人的指导路径进行操作,掉入诈骗陷阱。

注意安全,不泄露个人重要信息

要审慎对待身份核验、人脸识别、线上确认、验证码输入等环节,不在陌生人员“指导”下进行网上操作。不在陌生软件或非法网站上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密码等个人信息,防止个人重要信息被非法收集使用,给个人带来后续影响和风险。

防止上当,不向无关账户转账

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均不会要求消费者向任何账户转账,凡是要求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法定账户”等进行转账的多为诈骗行为。

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平安产险辽宁分公司

(徐佳盈)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