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1-21 18: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北京11月21日电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四十余位中外嘉宾围绕"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为了深入学习和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论,深入理解过去十年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了本年度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本次会议,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探寻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上各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的具体落地途径与之前建设中基本经验的理论逻辑。

本次论坛以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视角,系统讨论"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价值、理论价值和政策价值。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新型的共同体中,各国都想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助力解决各国自身的问题。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与国际义务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后卫"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摆在学术界面前。民族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认为,目前学术界需要深刻理解我们各自国家的国情,需要深入理解大变局所对应的新发展理念,需要全面了解其他国家发展经验中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创造有价值的理论贡献。为了这一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搭建了多个学术平台,为的就是让各国学者来分享各自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中的经验。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认为,在过去10年,越来越多国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国家的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各国的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发改委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做好民族地区的市场建设,是中国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化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他还认为,虽然中央多次强调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任务,但从实际效果看,建设工作还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原因,和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结构调整的步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有关。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黄平院长以"乘一带一路之势,走固边繁疆之途:对我国民族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所长以"现代化视域下的欧亚地区治理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题,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褚松燕主任以"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题,分别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地区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

本次论坛上,各位国外学者分别从各自国家的建设经验与中国、与"一带一路"的各种联系做了详细介绍。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政治科学研究所的艾德(Aidar Amrebayev)以"哈萨克斯坦现代化模式与目前的国际发展项目"为题,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教授(Agshin Aliyev)以"恢复独立后阿塞拜疆语言政策及其影响"为题,埃塞俄比亚亚地斯亚贝巴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麦赛穆鲁格塔(Messay Mulugeta Tefera)以"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制造: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为题,来自喀麦隆的高飞(Patrice Monkam)以"乡村振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题,巴基斯坦的明竺研究员(Zoon Ahmed Khan)"包容性现代化:在多样性中重新定义发展话语"为题,分别做了发言。

这届论坛,还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理念,设立了2个阶段的学术研讨,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合作前景和评价技术,也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不仅"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入了"工笔画"阶段,"一带一路"研究工作也进入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阶段。

在本次论坛会议上,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带一路"是需要促进沿线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的发展,促进原先容易被忽视的地区的共同发展,促进沿线国家的各族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因为只有这样的道路,世界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学术界已经开始改变科研工作的理念,越来越关注这种新型发展的前景。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