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航天精神——我国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以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航天精神——我国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以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
2023-11-16 21: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6日电(记者 赵磊)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66年前的今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二院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了祖国的空天防御事业,为党和人民屡建功勋;66年后的今天,新时代二院人在以实战要求和体系理念坚定不移发展世界一流装备,全面开启“新二院”建设新征程。

66年风雨前行,充满了奋斗的艰辛,也记录下岁月的荣光。

我国第一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我国第一型潜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我国第一型陆基机动地地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我国第一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我国第一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摇篮、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一代代二院人一直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以“有矛必有盾”为发展哲学,传承弘扬“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创造了我国装备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用满腔赤诚和过硬技术打造着我国空天防御的钢铁长城。

强国奋斗 许党为国初心不变

20世纪50年代,面对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的新中国,第一代航天先辈在党和祖国的召唤与国外优厚待遇间作出了坚定的选择。

钱学森的回答是“我将竭尽努力,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黄纬禄的回答是“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正是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一批身居海外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满腔热情地投身发展航天事业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洪流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在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期,二院人始终以国为重,奋力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为了祖国他们视航天事业如生命,无怨无悔奋斗在科研一线。

高精度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航天器在轨运行中最复杂的技术之一,二院自主研制的微波雷达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中引导两航天器中远距离交会对接的关键测量设备,堪称“千里穿针”的太空“红娘”。

谈及微波雷达的成功和团队的辛苦付出,项目总师孙武说,在一次项目年终总结会上,他特意做了一本记录着微波雷达研制团队奋斗历程的书当作神秘礼物。

“虽然这几百页纸不足以记录我们奋斗的全部艰辛,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本集子留个纪念,以后送给家人和朋友看看,让他们也为我们所做的事业而自豪。”当孙武说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在场的研制队员都潸然泪下。

2019年,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二院699厂叶辉和同事通过手工研磨组合在一起的两块铸铁,经受住了500多公斤力量的拉扯,成功挑战了“不可能”,展示出航天研磨师的惊人技艺。当挑战成功时,叶辉一个握拳轻捶胸口的动作引起了主持人撒贝宁的好奇,对此,叶辉红着眼眶解释说:“祖国在我心中。”

作为一个机器替代不了的工种,研磨师在国外一直十分受重视,叶辉也曾接到很多知名企业的邀约,“待遇随便开”的报价让人心动,但他从来没有离开无比热爱的航天事业。

“在航天学会了这项技能,就不能把它带离航天。这是我师傅那一辈人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今后,这也会是我对徒弟的要求。”叶辉说。

求真务实 追求卓越意志不减

科学精神是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科学精神是航天事业的突出特征,是航天人干事创业的内在核心要求。66年来,二院人追求航天重大项目发展规律之真、型号研制生产规律之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步之真,使科学精神成为了二院推进武器装备建设不断成功和研制高质量高可靠产品的重要保证,成为了二院人恪守不移的工作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

20世纪60年代中期,陈敬熊被钱学森亲自点将解决“543”天线系统误差超差问题,当时苏联专家将“543”天线系统误差归咎于制造公差,让大家对改进工作一筹莫展,陈敬熊没有被所谓的权威结论所束缚,而是带领攻关小组从实际出发,经过周密细致的分析推算和多次实验验证,找出了苏制天线存在的设计问题。

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攻关,陈敬熊带领团队研究并验证了制导站天线改进方案,改装后的每一部天线指标都超过了苏制天线,为后续大批高性能天线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66年来,二院人在航天工程实践中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科学家精神、严慎细实作风已深深融入二院人的精神血脉里。

二部张奕群研究室是导弹“最强大脑”的设计团队,团队中一名负责制导系统和导航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回忆到:加入团队后接到第一份任务就是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一项技术攻关,这也是她第一次被求实精神触动的时刻。

当她成功推导出模型,并进行数学仿真验证后,原以为任务圆满完成的她却接到总师张福安的另一项艰巨考验:“这是一种思路推导出来的,你应该再换一个思路,再推一次。”

“换一种思路验证自己”的设计理念,是张福安总师对团队设计师提出的明确要求,他反复向团队强调“求真务实是二院人的必备素养,一个模型不是建起来就大功告成,而是要多方验证、相互校核”。

自主创新 勇攀高峰斗志更高

66年来,二院作为祖国蓝天的守护者、空天安全的捍卫者,始终与国家安全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砺剑空天的成功之路,不断用创新标注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高度。

二院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仿制苏联P-2导弹,但是二院人从来没有放弃自主研制、自主创新。

1960年,“1059”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首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一道自力更生的光辉印记。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导弹已跨入独立研制的阶段。

1967年9月,二院自主研制的“红旗二号”一举落入侵的敌U-2高空侦察飞机,捍卫祖国领空。

20世纪80年代后,二院先后设计研制巨浪一号、红旗七号,填补了我国国防领域的多项空白。红旗九号设计定型,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试验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地空导弹研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22年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二院携全空域防空体系的多项“明星产品”,系列化展出了我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空域防空导弹武器装备,反无人机体系的首次亮相彰显出二院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

协同攻坚 团结拼搏力量更足

在航天研制工作中,一代代二院人依靠协同攻坚这个致胜法宝,组织型号上下游、系统内外、军地之间的全国大协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集智攻关、奋力拼搏。一枚枚填补空白的大国重器,正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上世纪七十年代,黄纬禄担任总设计师主持研制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面对战术技术指标要求,黄纬禄总师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有效带动全国范围内参与“巨浪一号”研制工作的109家单位协同攻关,取得导弹发射圆满成功。

大力协同,始终支持着我国导弹事业不断发展,并走向成功,“四共同”原则至今仍是指导航天型号研制的“金科玉律”。

近年来,二院积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加强系统内外产业协同,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强政企协同,2022年冬奥会中,二院160多套气象探测装备,从地面到高空,为气象部门提供不同要素的精细化组网式服务,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装备以“三维观测、秒级采样、分钟级传输”的保障多维度“把脉”天气,为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提供支撑。

加强国际协同,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丝路海运”气象观测网建设,建成国内首个灯塔气象站,昼夜运行2年多,累计为超过10万艘次的进出港船舶保驾护航;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中缅“X波段阵列天气雷达系统合作开发”项目为缅甸以及我国南部强降雨频发地区提供示范保障作用。

无私奉献 接续奋斗信念更强

66年来,一代又一代二院人,扎根戈壁滩,勠力铸神剑,坚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种无私奉献是热爱祖国、献身航天的人生追求,是青春热血与智慧汗水的无悔付出,是鲜花与掌声背后的默默坚守,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建设航天强国的力量源泉。

2022年航天日,二院重磅发布《导弹人生》丛书,首次公开12位型号两总的生平事迹,其中耿锐总指挥就曾是一名为三线建设拼搏奉献的航天人。

1964-1975年,耿锐扎根黔北、湘西三线建设,克服了条件艰苦、事务繁多的种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解决了当地主副食、生活用品、物资调拨、场外运输、购地、移民及民工等许多实际问题,轰轰烈烈开展起“三通一平”工程。山区中恶劣自然环境造成的两次翻车事故,使耿锐的身体受到很大损伤,在北京短暂的休养治疗后,不等完全康复他便又赶回工作岗位。

三线基地的建成,凝聚着以耿锐为代表的二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在黔北、在湘西三线基地建设岁月里,他们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建设三线和发展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红旗七号研制过程中,面对武器系统技术新、要求高、难度大等重重困难,总设计师钟山带领型号研制团队以“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拼更待何时”的壮志雄心,全身心投入到型号研制中,从方案设计到产品研制、生产、试验,与研制人员一起,用拼搏奉献为型号研制赢得了时间,为二院赢得了声誉,为早日装备部队作出了贡献,开创了地空导弹的新局面。

正如钟山所讲:“红旗七号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变为一把锋锐的神剑,是我们的战士用热血和灵魂铸就的。”

在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研制中,有一次高原任务,强烈的高原反应挑战着全体试验队员的身体极限,但大家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一天、两天、三天……渐渐地,队员们战胜了高原反应,也战胜了自己。

全体队员们纷纷表示,“海拔虽高,但完成任务的斗志更高”,虽然我们的“身体缺氧,但是我们不缺精神,更不缺完成任务的勇气”,“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从此成为了型号团队的精神图腾。展现出了新时代航天人敬业奉献的时代内涵。

二院领导表示,“新二院”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二院人将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安全防务研究院的战略目标,大力弘扬“求实、创新、协同、奉献”企业精神,凝心聚力抓发展、奋勇向前建新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董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