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之约 相遇重庆|智联、智通、数智——重庆长寿通江达海的开放“密码”

陆海之约 相遇重庆|智联、智通、数智——重庆长寿通江达海的开放“密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1-09 23: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1月9日电 (记者 许聃)从重庆中心城区出发,驱车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长寿区,它是中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区。作为重庆西部陆海始发站点之一,长寿区生来就带着开放包容的基因,繁忙的景象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物流人流从四面八方聚拢分拨之际,国内的产品从这里“走出去”,更多的国际原料和商品又被从这里“请进来”。

2023年上半年,长寿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成绩单十分亮眼:经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发货超2.5亿元,位居重庆前列;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4亿元,其中通道带动与东盟国家进出口占比超40%。

11月9日,“陆海之约”全国网络媒体重庆行——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题传播活动走进长寿,探访这座城市如何构建开放新格局,带领周边地区通江达海的开放“密码”。

加码智联

从“走出去”到“通江达海”

在长寿长寿经开区,曾经一个个的货运场站、货运码头在货来货往之间,已跃升为“通道枢纽”,实现了货物的快速周转和有序集散。

在渝巴专用铁路,一个个铁路集装箱按部就班地驶出专用铁路,从这里始发到广西钦州港,只需要不到48小时的运输时间。“放在以前,则要通过汽运到沙坪坝团结村才能快速出海,现在园区企业可以选择就近本地发货,较江海联运至少节约10天的运输时间。”重庆渝巴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智江介绍。自2021年8月成功开行首趟直达班列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长寿班列已经实现常态化运营。

次年,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宁夏-重庆”区域联动班列的焦炭在渝巴专用铁路到达136标箱,促进了西北地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四通八达。

从融入到开行,长寿出海出境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2年,渝巴专用铁路与码头、仓库“牵手”,成功搭建起西南地区最大危险品集装箱铁公水多式联运运营平台,主要开展水路、仓储、铁路三网融合周转的集装箱一站式化工物联网服务。

这一联动组合,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运输方案。

加码智通

赋能高质量对外开放新格局

长寿积极升级扩容运输能力,助力产业、通道与贸易实深度融合发展,为众多企业深度融入对外开放格局赢来更多机遇。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科科长傅坤给算了一笔经济账,“自长寿海关监管场封关运行,可大幅降低我们物流成本1000元/箱,以渝巴专用铁路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长寿班列到发站,统一享受重庆和广西扶持政策及国铁运价优惠,全程铁海运费按照2800元/标箱,较原铁海联运运费降低3600元/标箱。”

对于国际复材来讲,西部陆海新通道缩短了企业对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客户的物流响应时间,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这样的实例在长寿还有很多。通道带动物流,物流带动经贸,通道、物流、经贸在通联成一个“同心圆”,共同聚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促进产业扩链、补链,带动长寿制造、服务“走出去”并吸引返向投资。

“去年,长寿外贸进出口突破130亿,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长寿区商务委给出了一组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目前,长寿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的货运量和货值均在高位运行,稳居全市前列,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每年保持在100亿元以上,经通道与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占比超20%,货物运能增长率达到65%以上。

加码数智

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提质增速

长寿加码的还不止这些,在经开区用“数智”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则是长寿的利益重要举措。

坐落于长寿高新区的重庆市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在4500平方米的展厅内,依次布局了长寿区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数据交易中心。

其中,数字陆海新通道板块一张屏幕上,全程监控了危化品运输路线全过程。通过小小的一张屏幕,就能打通车、货、人、场、途的数据共享,实现运力规划、科学调度、安全监测。

这正是由重庆交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区交通局、长寿高新区共同打造的“1+4”数字交通示范工程体系的应用场景之一。

“借助其资源整合能力,可把西部交通13省市交通数据集成为数据中心,对此分析提炼,最后用数字赋能交通,用数字交通服务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实现效能效率双提升。”长寿高新区罗小龙介绍。

以交信物联为基石企业,长寿还将建设数字交通调度指挥中心、数字运输物联网、换电重卡数字网、数字物流服务网等数字服务网络。

未来,长寿将以综合立体交通为先导,以多式联运物流为基础,以高能级开放平台为依托,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为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制造业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铁公水多式联运服务、区域分拨及仓储配送服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保税物流服务、信息数据服务以及配套生活性服务,从而全方位提升重庆生产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