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峡水库175米满蓄目标实现

2023年三峡水库175米满蓄目标实现

来源:中国日报 2023-10-20 16: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20日电 10月20日13时,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175米,标志着2023年三峡水库满蓄目标顺利实现,为保障今冬明春长江流域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利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重要指示批示和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主持会商,对三峡及长江流域水库群蓄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水利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坚持汛旱并防,科学把握长江水情变化,统筹防洪、蓄水、发电、航运等需求,加强预测预报,滚动会商研判,精准联合调度三峡及长江流域水库群,在2022年发生流域性特大干旱且连续两年流域来水总体偏少的情况下,三峡等控制性水库多数蓄满,实现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目标共赢。

一是科学开展汛前消落及汛期优化调度。汛前根据长江中下游水位大幅偏低及汛期旱重于涝的预测情况,科学调度三峡水库水位消落至150米左右,在三峡及金沙江梯级等水库留存了30多亿立方米水量,提前做好抗旱水源储备;汛期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调度三峡水库基本稳定在150米以上运行,为流域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电力保供、航运畅通、生态良好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

二是提前谋划制定蓄水方案。统筹考虑长江上游主汛期来水偏少、中下游水位偏低及后期来水形势预测,及时组织编制并批复三峡水库2023年蓄水计划,9月10日起三峡水库正式启动蓄水,起蓄水位较同期偏高3.68米,为完成年度蓄水任务争取了主动,极大减轻了后期蓄水压力。

三是稳步有序控制蓄水进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动态优化三峡水库实时调度方案,组织防汛蓄水会商35次,先后9次发出调度令,有效拦蓄3次入库流量超25000立方米每秒的来水过程,适时调整出库流量,蓄水期间三峡水库平均下泄流量近15000立方米每秒,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稳步抬升水库水位,圆满完成年度蓄水任务。

四是统筹做好流域水库群蓄水。按照《2023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计划》,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流域控制性水库蓄水工作。截至10月20日,纳入联合调度的长江流域53座控制性水库死水位以上蓄水量1069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偏多364亿立方米,也是自2012年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以来首次蓄水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其中上游29座控制性水库已基本蓄满,死水位以上蓄水量659亿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为今冬明春枯水期补水提供了有效保障。

据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张云昌介绍,175米是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也是保障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从2010年到2021年,三峡工程连续12年成功实现了175米蓄水目标。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夏秋连旱,7—10月三峡入库水量分别创1877年以来最枯记录,三峡水库汛末仅蓄至160.04米。

三峡水库在每年汛末蓄水,在枯水期至次年汛前逐渐释放并腾出库容,以"蓄丰补枯"调度,为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长江流域的航运、供水、生态、发电等需求提供有力保障。截至2022年12月,三峡工程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超3300亿立方米。

2023年9月10日0时起,三峡水库承接前期防洪运用水位,自159.08米起蓄,充分利用汛末水资源,统筹下游补水需求,历时41天,最终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

近年来,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立足"大时空、大系统、大担当、大安全",督导三峡水库各级管理部门和三峡集团公司强化风险防控,紧盯重点环节,实施安全监管。对三峡枢纽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持续开展三峡水库蓄(退)水巡库检查专项行动和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有效防治峡库区危岩崩塌、滑坡、移民安置区高切坡等地质灾害,保障了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为护佑长江安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三峡水库汛后蓄水期间,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长江电力三峡梯调密切关注长江流域水情气象情况,尤其是上游水库调蓄变化,加强水文气象会商,严格执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度令,精准下达三峡电站闸门启闭指令,合理优化蓄水进程,平衡蓄水与防洪、保供、航运、补水之间的关系,迎战"秋老虎",成功应对罕见秋汛防洪,圆满完成中秋国庆双节、杭州亚运会等多项重大电力保障任务。(完)

【责任编辑:王晔】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