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电缆自动敷设装置运行正常,控制线盘运行良好,放线臂位置合适,放线成功,继续敷设!”
近日,在北京地铁12号线供电及综合监控项目施工现场,正使用由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机械装备分公司自主研发的供电电缆敷设装置开展电缆敷设工作,这是该装置首次“实战”应用。
勇闯“无人区”,破解电缆敷设人工搬运难题
据技术人员介绍,研发“供电电缆自动敷设装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地铁工程建设电缆安装工序人拉肩扛的方式,实现由机械进行精准敷设作业。“放缆”是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需要将三根电缆呈“品”字形排布在电缆架上。传统的电缆敷设主要依靠大量人工,通过多人同时作业,使用钢叉将单根电缆举至规定的电缆支架上,三根电缆就要反复作业三次。
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还不是它最大的弊端。作业时,电缆很容易侵入轨道影响轨行设备运行,而且钢叉在上举过程中极易损坏电缆外皮,潜藏的安全隐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若是不解除,迟早会爆炸,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科研小组从关键技术入手,通过研究分析、创新改进,在布局构造、操作功能、外形设计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全力突破制约瓶颈,成功将电缆布放在了隧洞指定位置上,挺进地铁电缆敷设装备创新“无人区”。
质效“大跃进”,五个人一晚上就能干10公里
“要是能连续作业,我们五个人一晚上就能干10公里。”北京12号线机械队长李轩自豪地说。
该装置操作非常简单,采用无张力放线,调整好半机械化放线臂角度后,电缆通过自动输送装置、三角形导引装置,可以将预留的三根电缆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放到电缆支架上,敷设水平如有神助,质效实现了“三级跳”。
“这真是地铁电缆敷设工序的一次‘大跃进’!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只花了4小时,就完成了从前需要20到30人至少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北京12号线项目部的宁阳阳兴奋地说道,除了能够大幅度提升施工效率,缩减成本,相较于传统人工敷设方式,采用机械化施工还能够明显降低人身风险和人员劳动强度。
“原来需要通过人工二次搬运,供电电缆敷设装置投入使用后,仅需5人就能一次将三根直径50毫米到65毫米的电缆布放至电缆架上,还比人工敷设地要整齐、标准得多,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施工人员对装置的效果都赞不绝口。
作为地下工程机械化施工的王牌装置,它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经过在沈阳10号线,南昌2号线二期,深圳14号线,西安6号线的多次试验和改进,首次在北京12号线正式应用,敷设的电缆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安装要求,并通过项目严格验收。
念好“四字经”,用心将“机械品质”提升到极致
研发组长康超用“看到胜利曙光”来形容当下的心情。“研发工作就像在暗夜中不停摸索的‘探路者’,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每每想到一线作业人员在幽深的隧道里不停举起超过自身重量的电缆时,我就在心底催促自己,我们一定要把它搞出来,不但要快,还要好。”
速度和品质是机械装备的灵魂。在供电电缆自动敷设装置设计之初,研发人员就将“可以应用的市场多,敷设速度快、效果好,省时、省力、省人工”,即“多、快、好、省”四字,作为成果转化培育的四大目标,聚焦“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三大核心要素,做到了既有“速度面子”,又有“品质里子”。
装置技术很成熟,敷设质量稳定有保障,但在电缆穿入人防门、穿站台进入变电所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装备研发就是要翻过一座又一座高高矮矮的山峰,一个小创新也能带来大应用,产生大效益,撬动城市轨道交通电缆敷设大版图。在供电电缆自动敷设装置改进上,依然还有大量工作可做,我们会在‘研’上继续发力,做到比别人早一步,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机械装备租赁行业胜一招。”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机械装备分公司经理潘义红信心满满地表示,“随着铁路工程建筑对机械装备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是当前机械装备研发升级的明确方向,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紧握优势,聚力推动我国地下工程敷缆技术达到新高度。”
(机械装备分公司:白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