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16日电(记者 赵磊)为纪念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传承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10月16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宣传办公室、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教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协办,北京市少工委、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8所、北京市少年宫承办的“回望飞天路 逐梦新征程”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少先队员与载人航天面对面主题队日活动在北京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团中央、北京市委机关领导,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专家、航天科研工作者与少先队员等各界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当天,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来到北京市少年宫,活动现场设置了丰富的动手体验活动,火箭模型、“太空实验室”、卫星模型……少先队员们动手组装制作航天模型,参观航天模型展,在模拟体验中了解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活动现场还布置了中国空间站“天宫画展”作品展、“全球拍天宫”摄影作品展,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儿童画,表达孩子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致敬,以及对探索宇宙的无限想象。
活动邀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前任总设计师张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家田立平与少先队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杨利伟分享了自己执行载人“首飞”任务的心情:“每每回想起来,那时确实很激动,但在那一刻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需要能结合到一起,对于一名航天人而言,是最大的幸福”。戚发轫讲述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回的深刻感受:“人命关天,顶住压力,终身难忘”。
张智讲述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作为载人运载火箭与其他火箭的不同之处,田立平讲述了过去与现在航天员训练的差别。四位工程专家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飞天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活动中,启动了第三届“天宫画展”作品征集。戚发轫院士为航天精神“红领巾讲解员”授旗,并以“四有”勉励少年儿童,即有准备、有爱心、有梦想、有本事,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