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3年了,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马可·波罗?

在交通纵横的21世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俗语早已成为现实。从北京直飞罗马大约需要12个小时,如果你搭乘火车继续向北,只需三个小时就能抵达水城威尼斯。

都2023年了,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马可·波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0-12 08: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交通纵横的21世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俗语早已成为现实。从北京直飞罗马大约需要12个小时,如果你搭乘火车继续向北,只需三个小时就能抵达水城威尼斯。

得益于现代交通的便利,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马可·波罗在13世纪完成的从家乡威尼斯到汗八里城(今北京)艰巨的跨欧亚之旅,为什么会被视为传奇,甚至是一种奇迹。此番远行,交通工具的匮乏是最小的阻碍,更多需要面对的危险在前路接踵而至:恶劣天气、王国纷争、语言障碍、战火纷飞……

马可·波罗能够被人们记住,不仅因为他传奇般的开拓旅程,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对中国留下了详细记述的欧洲人。尽管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轻视了这些记述应有的重要性。

相传马可·波罗返回欧洲后,人们发现他关于东方的故事过于华丽梦幻,于是别人戏称他为“百万先生”。(Marco Milione,Milione是百万的意思,因为马可·波罗形容东方的时候经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数字。)

当时,这些威尼斯同胞对他的故事无动于衷或漠不关心,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13世纪时,威尼斯把持着从欧洲通向小亚细亚的海上贸易路线,整个城市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威尼斯商人声名在外,有一种说法是,在欧洲人已知的世界版图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家族便是威尼斯商人的一员。

因此,当你告诉一个13世纪的威尼斯人,有个他们根本都没听说过的城市叫“行在”,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傲慢的威尼斯人除了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还能有什么反应?

“行在”便是如今的中国杭州,因其富饶美丽、管理有序和商贸繁盛,在《马可·波罗游记》 中占据了最多的篇幅笔墨。

如今几个世纪过去了,有些变化桑海桑田,有些事情却从未改变。

在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中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而今,旅行者们能够轻而易举获取有关中国的信息,再加上便捷的现代交通,旅行难度大大降低。

但即使是在21世纪,很多西方民众依然会像他们的祖先在中世纪所做的那样,对未知的世界妄下定论、充满误解。在信息时代,有媒体的歪曲抹黑报道以及爱煽风点火的政客的加持,这种误解往往能飞速传播、不断放大。

因而在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人——

那些勇于走出舒适区、去睁眼看世界的人;

那些愿意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人;

那些能够克服偏见、看到并说出真相的人。

为了讲述这些人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中国日报网推出原创系列视频《马可·波罗后人感知一带一路》,记录三位意大利人如何走过漫漫长路、拨开重重迷雾、重新发现了当代中国。

他们身份各异——网红博主、艺术家和企业家。

他们是21世纪的“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在它问世的年代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但有价值的东西早晚会被发现,在大航海时代,游记成为以哥伦布为首的航海家们的重要灵感。今天,我们幸运地希冀着,关于21世纪马可·波罗的故事能够在当代被听见、被传播、被记录。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