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西方一些批评人士攻击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令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陷阱”,这种指责毫无依据。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出现债务问题时,中方也往往能够采取灵活措施化解危机,远非如西方媒体所说的趁机攫取相关国家战略资产。
何韵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史志钦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近日,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指责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令发展中国家背负了难以承担的债务,并借机实现了自身的地缘政治野心。然而,细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扭曲的叙述,意欲将“一带一路”倡议政治化,而忽视了其带来的巨大益处。
文章称,中国向相关国家提供了1万亿美元有潜在问题的贷款,但并没有提供这一数据的来源。根据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到2019年,中国对52个“一带一路”国家的未偿贷款总额为1020亿美元。而英国《卫报》的另一篇报道则援引美国威廉玛丽学院援助数据研究实验室 (AidData) 数据称,165个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贷款欠款总额为3850亿美元。尽管这些数字不尽相同,但都远低于《外交事务》文章中未经证实的1万亿美元。毫无疑问,“一带一路”贷款数额确实不小,但在全球占比并不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妖魔化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一些国家债务危机中的作用。实际上,全球发展中心在分析了68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风险后发现,只有8个国家面临严重的债务困境。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就已经具有很高的债务风险,大概率无法为自己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实际上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发展机会,而绝非“债务陷阱“。就连一些“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倡议框架下的许多项目已经成功完成,对东道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马来西亚一度暂停了东海岸铁路线项目,然而在认识到它对国家的发展价值后,又重启了该项目。其实,中国在处理问题时是十分灵活的。对于陷入困境的国家,中国已调整或免除了它们的“一带一路”债务。
尽管中国提供贷款的规模不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但它仍为高债务国家提供了关键援助。IMF将中国视为发展伙伴,总裁格奥尔吉耶娃还称,IMF与中国有着“牢固的伙伴关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指责中国攫取战略资产的言论毫无根据。全球发展中心于2018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1年至2017年间,中国调整、免除了51个债务国的贷款。长期贷款也建立在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占有相关国家的国有资产。
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满足了参与国的根本需求。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交通时间将缩短12%,进而推动各国贸易额增加2.7%至9.7%,收入增加3.4%,760万人将因此摆脱极端贫困,实现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估计每年需要1-1.5万亿美元来满足其基础设施需求。而中国正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加大基建投资来弥补解决这一缺口。非洲联盟之所以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实现其《2063年议程》的重要推手,正是因为如此。
例如,2018年通车运营的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是该国南部重要的跨海通道,将南岸的卡滕贝区与北岸的首都马普托连接起来。过去,马普托与卡腾贝之间的唯一通行方式是花费两个小时乘渡轮,而大桥竣工后,穿越海湾只需几分钟。随着两地交通时间大大缩短,地区贸易和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许多人可以居住在卡腾贝,工作在马普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当然,并不是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完美无瑕的。腐败和审查不严就发放贷款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西方国家的贷款项目中。不同的是,当中国遇到问题时,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解决,避免更大的危机。例如,当马来西亚表示难以负担东海岸铁路的建设成本时,中方重新设计方案并将项目成本削减三分之一,充分体现出中方在解决东道国问题时的灵活性。
秉承合作和开放的心态,中国与国际伙伴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解决倡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更好的发展。然而,在需要相互理解时,一种夸大挑战而忽视益处的政治化叙述,只会导致互信下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有整整十年,某些人应该转变扭曲观念,正视“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正如丘吉尔所说,悲观主义者在每个机遇中都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在每个困难中都看到机遇。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协商,以互利共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彼此的深入合作,努力化挑战为机遇。秉持建设性解决问题的理念,心怀希望而非绝望,就能充分释放“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毕竟,最重要的不是前进道路上那些难以避免的挫折,而是坚定实现人类美好发展的愿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Turning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责编:宋平 王哲
编辑:张钊
实习生秦迦勒、秦可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