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检察院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公益诉讼守护绿色底色,助力美丽恩施建设”的目标,在精准规范办好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同时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努力做到维护公益与促进发展有机统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恩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021年至今,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4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92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84件,进行诉前磋商3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3件;就犯罪嫌疑人破坏生态资源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以公益诉讼方式,共督促治理保护被违法占用耕地35亩,补植林地30余亩,督促清运随意堆积各类垃圾350余吨,修复保护清江河岸线300余米,治理违规开垦河岸2000余平方米,向非法破坏国家野生动物资源的被告索赔国家生态资源损害赔偿金1万余元。
一、以机制为依托,共护巍巍青山(共谱护林治山协奏曲)
恩施因山而美,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的美誉,恩施市现有林地面积约400万亩,森林绿化率达到66%。恩施市检察院与恩施市林长制办公室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协同之诉、平等之诉、督促之诉优势,携手行政机关深入实施林长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为恩施市扎实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实现“当好龙头、稳居前列、绿色崛起、冲刺百强”目标提供生态支撑。在工作中,我们与林业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协调联动、多措并举,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办案协作、联合督办、森林资源损害赔偿衔接机制。3年以来,共计办理涉林公益诉讼案件20余件,督促恢复林地30余亩,补植树木9000余棵,开展巡林10余次,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2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督促其赔偿生态损害赔偿金1万余元。“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职能作用,使检察机触角延伸到生态环境保护一线,进一步强化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配合,不断扩大生态保护“朋友圈”,形成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林业生态保护新格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恩施市院以不负青山不负人的理念,精准监督,协同履职共谱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护林治山“协奏曲”。
二、以办案为抓手,共护江河湖库(共奏河库保护交响乐)
恩施因水而秀。恩施市境内有两大水系,分别为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境内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就有12条。全市建成水库47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32座,总库容51082万m3。恩施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办案优势,督促相关单位积极履职,切实保护江河湖库。一是督促相关单位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玉龙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五峰山污水管网项目、大沙坝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同时,建设多处项目改造工程,对恩施市城区居民小区、私房聚集区域实施雨污分流,共护一江清水东流。二是督促恩施市水利局、金子坝街道办事处等对堵塞龙洞河河道道的石块及时进行清理,修复清江河岸私挖采石坑洞10余处,保护岸线300余米,清理河岸2000多平方米违规开垦的菜地,守护好逶迤流淌的清江,打造滨水生态空间、绿色游憩走廊。三是对作为水源地的水库重点保护,对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违法垂钓的行为重点督促,严厉打击;对水库上游存在畜禽养殖污染,河道边白色垃圾堆积的现象及时提醒,跟进督促整改;对饮用水保护区标识标牌不清晰,动物、行人易进入库区污染水源的及时督促相关单位制定整改方案,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恩施市院以办案为抓手,推动环保、住建、水利、项目投资中心及当地政府协同出击,破解江河湖库流域“九龙治水”问题,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共奏恩施市河库保护交响乐。
三、以治理为延伸,共护耕地安全(敲响耕地保护行军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恩施属于典型的山区,具有显著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亩左右,耕地资源弥足珍贵。恩施市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一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种植草皮、苗木,挖湖造景等。二是严格制止耕地“非农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三是对采矿后未及时复垦复绿的采矿权人,督促其及时复垦复绿,还山川疮痍为禾苗青绿。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既要抓现状治已病,更要抓溯源治根本,恩施市检察院通过对已办案件梳理,并依托“两法衔接”平台,发现耕地保护领域系统性、行业性监管漏洞,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引起非煤矿山复垦复绿专项整顿、城区周边违法占地专项整治、农村违规建房等行业性系统性整治行动,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并与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签订《在土地执法查处领域加强协作配合的办法》,建立调查协作机制、专业支持机制、行政处罚与民事公益诉讼互补模式等制度,助力完善治理体系。有了充实的“米袋子”,满当的“菜篮子”,丰富的“果盘子”,群众的幸福生活才能有基础,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底气。耕地是宝贵的资源,粮食安全是民生大事,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战略,恩施市院以治理为延伸,敲响让“良田”回归“粮田”的耕地保护行军鼓。
四、以民生为入口,共护美好生活(共跳共同缔造圆舞曲)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凝聚着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恩施市院秉持司法为民思想,对涉及民生福祉的案件,坚持“小案”不小,“小案”精办的理念。芭蕉侗族乡老街组沿街居民垃圾未集中收集,村民将垃圾丢弃至街头水沟,导致臭气散发、蚊虫滋生,影响周边人居环境,破坏生态环境。恩施市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责任单位对堆积的垃圾进行清理,同时设置垃圾收集点,放置垃圾收集桶,引导、教育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丢弃至垃圾桶中,并对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时进行清理。类似的“小案”也在大峡谷风景区、龙凤镇、金子坝街道办事处发生,地方政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以积分累积、兑换的方式发动群众参与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程中来,让爱护环境,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美好生活,从来不止于经济,还在于舒适的人居环境、普惠的生态产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河湖扮靓山川,恩施市院以民生为入口,跳起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的圆舞曲。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对生态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于检察机关来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检察保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要持之以恒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助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法治+生态”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持续奋斗者。在各部门的协同履职下,在人人参与的共同缔造中,祖国山河将闪耀更加悦目的颜色,未来生活将展现更加动人的图景。(供稿:恩施市检察院 谭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