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魂,探访庐州

2023-09-13 16: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语:为更好地弘扬、保护和传承合肥水文化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23年8月21日—26日,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用水丈量一座城”对合肥地区水文化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及周边地区,对合肥地区独特的水文化开展背景调研、实地感受以及口述式研究记录,深入了解渔网编制、渔船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口述式研究方式了解巢湖地区的渔文化以及禁渔之后当地渔民生活转型现状。

以水为魂以足为尺,探访庐州古往今来

合肥市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河流之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合肥”这一城市名字也取自南淝河与东淝河汇合之意。因此,水在合肥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文化与当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也孕育了丰富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一批非遗艺术家的逐渐老去,保护水文化以及相关非遗更加刻不容缓。

“用水丈量一座城市”研究团队由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四个学院的十位优秀同学组成,对当地水文化以及相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视。保护、传承和弘扬合肥水文化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合肥这座古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提升合肥的形象和品质,更能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社会关于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方法提供智力支持,带动经济发展提升。

2023年8月21日至8月28日,外国语学院“用水丈量一座城市”对合肥水文化以及相关非遗研究团队在合肥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以水为魂,探访庐州”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访水域沿岸渔民和非遗手工艺人。以足为尺,丈量庐州。

活动全过程可以分为对合肥水文化的背景调研、实地感受以及口述式研究记录。

全队核心选取合肥市中六个与水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古迹:斛兵塘、包公河、逍遥津、水西门、黑池坝和雨花塘,还包括合肥地区与水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网编织工艺、渔船制作与拆卸、船模制作技术、鱼篓编织等。

成员们在带队老师张小穗的指导下通过广泛查阅书籍与网络资料,如《合肥概览》《庐州胜貌》《合肥1949-1959》等,同时也积极借助知网、公众号以及各大新闻平台,如搜狐网、今日头条等有权威的信息来源平台进行背景调研。

  (图为巢湖。江梦凯 摄)

活动首日即8月21日,团队采取近期风靡的“城市漫步”形式,全程共计约8公里,着重停留斛兵塘、包公园、逍遥津、水西门、黑池坝和雨花塘,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实地感受合肥水文化,正如带队老师张小穗所说:“用脚步丈量合肥这座城市。”

8月22日团队集体去往巢湖流域。巢湖水域与合肥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自古就有流传“涨庐州,陷巢州”的民间传说。团队沿巢湖水域探访了峔山岛、中庙,通过采访当地居民进一步了解合肥水文化与民俗。

  (图为渔民展示江上行驶木船的技巧。 江杰 摄)

活动过程中团队采取口述式研究的方式探索相关非遗文化。8.23日—26日,团队先后去往中庙、槐林镇、长临河镇等巢湖周边地区,针对渔网编织工艺、渔船制作与拆卸、船模制作技术、鱼篓编织等与水文化密切相关的非遗技艺,寻找手工艺者进行口述式研究,在征得受访者本人同意后,使用相机、麦克风等专业设备对采访了解到的非遗手工艺文化进行详细记录,了解到巢湖禁渔之后水域生态情况的好转以及周围渔民生活的转型过程,关注社会现实。

  (图为渔民正在讲述之前的打鱼经历。江杰 摄)

口述式研究注重受访者的经历叙述,更具真实性,通过采访样本的多元化进行多视角收集合肥水文化以及相关非遗的素材,客观全面地记录相关历史与技艺。

活动后期团队成员分工整理活动资料,并以“合肥水文化”为主题原创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印刷成型在校园内推广,宣传合肥水文化以及相关非遗。(文/徐雯)

  (图为团队以及指导老师与非遗手艺者合影。江梦凯 摄)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