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旅游+”……解锁消费新方式 国内旅游市场加速回暖

“城市漫步”“旅游+”……解锁消费新方式 国内旅游市场加速回暖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10 16: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围绕“消费提振年”,今年以来,各部门各地政策持续发力,助推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回暖。“旅游”作为一条重要纽带,串联激活起各领域消费需求,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成为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的重要支撑。

“城市漫步”式旅游流行 解锁消费新方式

近日,“城市漫步”式旅游悄然流行,成了许多人出游的新玩法,看建筑,逛小店,再拍上几张照片的旅游方式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点击看视频

在外滩,不少来上海旅游的外地游客选择了“城市漫步”,感受上海的海派文化,许多旅行社也借机推出了丰富多样的配套服务。“城市漫步”,指在城市里或随意漫步或探寻一些特色的景观路线,深度体验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的旅游。

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七八月份“城市漫步”和它对应的英文“citywalk”的关键词搜索量,相比五六月份提升了123%。其中搜索上海的人数最多,搜索量环比大增2.3倍,武康路、外滩和苏州河等地点最受欢迎。

相关数据显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街景丰富的城市是年轻人“城市漫步”的首选。同时,“烟火气”也是很多年轻人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研究人员 王晓雪:近一个月的数据来看,上海、昆明、苏州的这三个城市热度排名前三。在“城市漫步”中,人文风物、美食探店、当地生活还有潮流艺术展是最受青睐的几个主题。

今年以来,“城市漫步”等个性化旅游方式轮番登场,频登各平台热搜。这些以前比较小众的旅游方式,成了如今一个个市场热点,反映出了消费者对消费新形式、新体验、新表达的强烈需求。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 金准:这样的需求,将推动未来旅游业的供给不停地创造新的形式和内容,这种供与求的高频良性互动,将有效拉动消费增长,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旅游+产业”串起消费新场景

“城市漫步”让人们在走走停停的慢节奏中感受别样的城市风光,而在农村,“旅游+”产业串起各种消费新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

点击看视频

“98年的”普珍正在忙着赶制旅游节的新订单。尼木县域内作为一个拥有藏香、藏纸等丰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地方,当地瞄准“旅游+非遗”和文创产品市场,通过举办藏香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当地特色文化和优势产业,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如今,非遗传承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当地将“旅游+非遗”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打造藏香康养、沉浸式旅游、生态观光等消费新方式,丰富旅游供给。

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李德胜:截至目前,藏香文化旅游节已吸引游客5.5万人,藏香产品销售额达1204万元。

在江西井冈山,以“旅游+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黄桃柰李节、博物馆AR沉浸式导览等旅游活动令人眼前一亮,最近两个月,累计接待游客449.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97亿元。进入下半年,还有许多地方通过“旅游+体育”“旅游+免税”“旅游+康养”“旅游+演唱会”等多种形式串联各行各业,满足不同群体的度假需求。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载体,“旅游+”正如一双翅膀,带动许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释放出强大创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丽芬: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加快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增强旅游消费的综合带动和牵引拉动效应,以点带面扩大居民消费。

促消费政策出台 消费提振按下“快进键”

今年三季度,消费提振按下“快进键”,一系列促消费政策陆续出台落地。而暑期叠加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长假,文旅消费有望继续延续复苏势头,在稳定消费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点击看视频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据综合测算,今年6月到8月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1万亿元。航班量、铁路旅客运输量、酒店提前预订量、核心景点预约量等指标均保持了快速增长,甚至创下历史新高。国内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全国旅游消费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进入下半年,消费提振按下“快进键”。就在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其中,“旅游”这一关键词在《通知》共出现9次,贯穿了全文。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带动和促进关联行业达110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丽芬:充分发挥假期旅游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支撑。下半年文旅消费有望继续延续复苏势头,在稳定消费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