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融合创新,做科技赋能的遗产保护者

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融合创新,做科技赋能的遗产保护者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9-06 15: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9月6日电 “和合共生,文明互鉴”文化遗产保护论坛9月5日在北京举行。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在发言中分享了一些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他说,作为跨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团队,要融合创新,做科技赋能的遗产保护者,而集成创新的科技成果为解决现实难题提供了关键支撑。他还以乐山大佛为例,介绍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法。

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在论坛上发言

王逢睿表示,第一个难点是保护理念与工程技术的匹配。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种稀缺性与脆弱性的叠加,大大增加了保护工作的实施难度。针对被社会公众长期误解的“修旧如旧”理念,制订了“最小干预,性状匹配,外观协调”的精细化工作原则。在大佛佛身残损开裂部位的勘察中,均采用新型高精度、多维度的无损和微损探察技术,力求在对文物本体最小扰动的前提下获得大佛病害特征数据,为后期的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个难点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文物的核心价值是赋存于物质载体中的历史信息,如何最大限度的留存文化信息,是工作目标与技术手段取舍的关键问题。既凸显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的科学成份,又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保护成效,是当前文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三个难点是公众关注与专家审视的兼顾。遗产地项目实施最大机遇和挑战都来自于社会关注度极高。各项工作都要在专家审核与公众评议之间找到平衡。为了避免出现因对文保工作认知不足而引发的社会负面舆论,在项目实施之初就制订技术工作流程与公众开放方案,力争在专家指导下,精心做好大佛保护前期技术工作的同时,也获得正面的社会认可与品牌形象。

王逢睿指出,文物是民族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更是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秉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与合作创新的工作理念,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人类的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次论坛由中国日报社、国家文物局、亚洲新闻联盟共同主办,来自亚洲主流媒体、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及有关机构、驻华使领馆、高校等嘉宾200余人与会。

(编辑:高琳琳 韩鹤)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