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竹品”到“赏竹景”,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发扬竹文化,宣扬竹理念”,蜀南竹海旅游度假村竹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融出绿色生态“好风景”,打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为激活乡村新动能,传播农民心声音,四川农业大学“深基自规,筑梦兴村”团队于8月3日至8月16日前往集贤、农林、楠木三村开展基层民生调研,后至桃林片区了解当地产业结构,以实际行动彰显川农学子风采,助力竹海乡村振兴。
山上风景美,美在宜人有去处
依托竹林几万亩,三村共建夏日避暑好去处。川南风格名居,原生态青砖青瓦,自然韵味竹手工,所至集贤特产店铺,皆是人烟熙攘,民声欢笑。往沥青大道走,团队一行人偶遇到从事雕刻行业30多年的手艺人。竹雕师傅向团队成员表示:“大型竹雕作品很难等到欣赏它的人,更多的游客倾向于带走小型竹制纪念品。”一截小小竹筒承载的,有深厚的竹文化,有幽幽的竹海美。
团队成员寻访农林当地村民四十余户,不同的年龄见证不同的光景变迁。威亚滑行,竹筏同游,观光索道,小酌竹海茶,“海中海”的发展推动着蜀南竹海的新业态、新体验,为度假区增添了更多魅力。作为土生土长的竹乡儿女,他们乐于向团队成员介绍家乡变化,展示山林竹海的发展和进步,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和骄傲。团队一行人在走访中感受森林野美,竹水相融。
团队走访楠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干部畅谈景区建设,成员分成小组走访入户,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从楠木村书记张正泉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花竹溪建有安置点,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形成了新的旅游服务功能区,这是楠木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重要一环。同时成员还了解到畅销的竹根水“翡翠山泉”也是楠木村打响的饮用水品牌。蜀南竹海美,美在人心聚,行动力齐。
图1 团队成员与楠木村座谈会
山下产业旺,旺在锦衣好还家
“粮满仓、虾兴业、竹融境、家聚人”,团队在实地调查过程向联盟村副主任了解到,为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桃坪片区乡村振兴集中连片示范区的建设,选准稻虾、笋用竹两条产业赛道,集中精力打造“天府粮仓—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天府森林粮库—万亩高效笋用竹基地”。何谓“产业”?先有“产”才能成“业”。为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保证农户利益最大化,基层人员积极解决技术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灵活采用“村集体经济+农户入股”合作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拓宽销售渠道。片区杂货店老板提到目前本片区发展还未能达到“锦衣还家”效果,由于地方政府与公司对产业主导性较强,未能带动本村村民良好内生发展,农民对于稻虾种养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普及率不高,所以村上还是有许多年轻劳动力在外赚钱。也希望未来在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有更多岗位就业,就业使得农民腰包鼓起来。青壮年不必远行,建设乡土美丽宜居;乡村留得住人才,也守得家和万事兴。
除此之外,团队还采用“无人机+空间摄影+手稿分析”形式洞察村落产业空间的格局体系,以及于生态、生活空间的耦合关系,不断记录桃坪片区的点点滴滴;同时,挖掘地域农耕文化与历史文化,致力用文化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图2 当地乡贤为团队成员介绍联盟村产业融合情况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才、兴得起产业”,如今摆在竹海儿女面前的,是一大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据悉,本次竹海地区暑期调研收集到调研表单共298份,采访基层工作人员二十余名。四川农业大学“深基自规,筑梦兴村”团队成员们实地了解民生动向,切实把握农户需求,将调研内容转化为多种可视化成果,以此呼吁更多的青年人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共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唐雨悦 陈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