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大学子三下乡:承非遗、力推普,寻红色足迹助乡村振兴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让普通话普及偏远地区、激发乡村发展潜能、助力乡村振兴,7月12日,实践团前往铜仁市开展推普系列活动。实践团走进基层,贴近当地群众,用实际行动推广普通话,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药大学子三下乡:承非遗、力推普,寻红色足迹助乡村振兴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8-29 17: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城乡面貌发生的变化,探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贵州乡村发展模式的完善,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中国药科大学“寻迹书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7日-7月17日前往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铜仁市开展主题为“‘绘+学’促文化自信,推普助乡村振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出发前合照。 邹逸安 摄

实践团在化屋村重走振兴之路,在苗族村落中解密传承和发展,在非遗文化小馆领悟“守”艺人的传承精神,在如画的村庄里用色彩和言语绘出乡村振兴新篇章。以亲身实践号召新时代青年筑牢思想根基、弘扬传统文化、自觉担当作为、助力乡村振兴。

重走红色足迹,感受乡村振兴

探访苗绣乡,深入扶贫车间。7月8日上午,实践团赴化屋村苗绣蜡染培训基地(即扶贫车间)进行参观学习,并对值班绣娘进行了专访。谈到苗绣的传承问题,绣娘说希望苗绣可以传承给每一代子孙,她自身也会为传承非遗苗绣努力。她还向团队成员表达了对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期许。“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追寻足迹忆党史,勇担时代新使命。在化屋码头,团队成员开展了以“重走振兴之路,续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的现场主题团课。如今的化屋村,正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稳步前进,如今漫步化屋码头,只见水波荡漾、春光美好,一片勃勃生机。面向团旗进行庄重的入团宣誓,肃穆的神情、洪亮的嗓音,无一不体现出团队成员内心的崇高敬意,誓要以责任之笔描绘乡村振兴多彩画卷,奋力写好新时代答卷,让乡村振兴绽放人民幸福之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化屋码头重温入团誓词。 邹逸安 摄

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为了解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发扬,实践团前往拥有数项非遗项目的丹寨万达小镇,对银饰锻造非遗传承人穆天宏、苗绣州级传承人余国敏、冲冲糕第六代传承人陈黔珍进行了采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苗绣州级传承人余国敏。杨星雨 摄

“归根到底还是要多跟外面的人去沟通,让新的理念,新的设计融入进传统工艺。”非遗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穆天宏认为,唯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让银饰既具有传统的秀美,又具有时代的新潮,才能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他们(喜欢这门手艺的人)想跟我学就跟我学,希望全国各地都有这项美食,让各地人民都尝到这项美食,全天下都可以(尝到),美食就应该全天下传。”冲冲糕第六代传承人陈黔珍始终欢迎每一位对冲冲糕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也体验了银饰锻造、苗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在穆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先在银片上画出设计图案,并用錾子在银片上錾刻出细节,再用剪刀剪下图案,紧接着用砂纸打磨边缘,随后打孔、上环、清洗......近两个小时后才得以将薄薄的银片锻造出一个小小的、粗糙的吊坠。至此,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人升起由衷的敬佩——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以行动诠释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正是数不清的非遗传承人终其一生的努力,才有了千年后这辉煌的一角。

实践团成员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把这些非遗项目展示给全国人民,让更多的青年朋友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大家一起去保护、弘扬我国非遗文化,为非遗在新时代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刺绣体验。 杨星雨 摄

凝聚青春力量,推普助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是语言文字工作直接服务国家“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让普通话普及偏远地区、激发乡村发展潜能、助力乡村振兴,7月12日,实践团前往铜仁市开展推普系列活动。

推普实情调查——实践团成员对木弄村青少年、基层干部、留守老人等人群开展调研,并对共青团铜仁市委统战联络部部长、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任江源进行了推普专访,切实了解了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情况,重点人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等。

“推普技能+”培训——在木弄村,实践团成员将推普与医疗卫生知识、医药健康、传统文化相结合,针对村民进行了广播培训。团队成员结合药学专业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给村民分享生活技能、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引导、带领村民们一起讲普通话。

趣味推普小课堂推广——实践团成员走进铜仁市碧江区打角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面向未成年人开展了“人人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似一家”趣味推普主题课堂,采用小故事大道理、闯关游戏、播放推普宣传视频等形式,让小朋友们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图为实践团进行推普教学。 邹逸安 摄

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当地田园景观、非遗文化及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实践团成员共同绘制了推普主题墙绘《乡村振兴》。作品整体上由青山、农家木房子、河流、新建高楼、高铁、穿着民族服饰的小孩子、少数民族少年和“乡村振兴”四个大字等元素构成。青山、农家院落代表传统农村,从青山发源的河流蜿蜒流过青山之间,最终转化成高铁寓意着持久绿色高速发展。旁边的果树,背着满满一筐果子站在稻田里的民族少年寓意着丰收。以两个坐在木凳上的土家族小孩共同翻开《普通话手册》点明推广普通话对于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实践团走进基层,贴近当地群众,用实际行动推广普通话,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墙绘制作。 董思勰 摄

牢记青春使命,砥砺前进新征程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拓展实践平台,在中国药科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姜玉涛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婉的带队下,实践团成员来到共青团铜仁市碧江区委进行参观学习与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双方就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面临困难、未来规划,及未来双方共青团工作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并签署结对服务协议,这不仅为更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搭建了新的社会实践平台,还能更好地发挥青年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服务社会、奉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墙绘前合影。邹逸安 摄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为期十天的实地考察实践,实践团成员对乡村发展、非遗传承、文化繁荣等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认识,深入思考乡村振兴之路。今后,实践团成员将以更加坚韧、奋进的姿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用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字作者:袁媛、罗琪、罗樱

(袁媛、罗琪、罗樱)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