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沁阳:以虫治虫 小小蜂球田间施展大本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8-04 12: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8-04 12: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刚才投放的是赤眼蜂放蜂球,投放以后就不用再打杀虫药了,五天以后再给你投放一次,虫害基本可以控制住……”

一大早,在沁阳市西向镇西向五街种粮大户张军霞的玉米地里,一个个圆滚滚的赤眼蜂放蜂球被无人植保机投放在田间。农技人员一边向张军霞介绍放蜂球的治虫原理,一边叮嘱她不要再喷洒杀虫药物防治虫害。

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从而影响玉米产量。相较于以往的杀虫药物喷洒作业,投放赤眼蜂是一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式,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无残留、长效性、低成本,杀虫目标更明确,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用这种方式防治玉米虫害,每亩不到30块钱,不打杀虫药剂,我的玉米品质提升了,产量也能增加,我这1000亩玉米能多卖十几万。”种粮大户张军霞喜上眉梢。

眼下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螟等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连日来,沁阳市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无人植保机投放赤眼蜂放蜂球,以生物方法防治玉米螟,确保玉米丰产。

小小放蜂球内部可以放置2500只赤眼蜂卵,投放两天后,卵便会孵化成赤眼蜂,在田间寻找玉米螟害虫卵,将自己的卵产入害虫卵内,以害虫卵为营养,经过幼虫、蛹及成虫等阶段,最后咬破害虫卵壳飞出,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温度适宜情况下12天左右就可繁殖1代。这样,赤眼蜂在田间循环往复,世代繁殖,将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

无人机投放赤眼蜂放蜂球的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在田间大量投放对于玉米虫害生物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围绕‘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原则,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技术。去年在王曲,崇义两个乡镇投放赤眼蜂,效果很不错,今年我们在柏香,西向两个乡镇继续投放赤眼蜂1万亩次,有效防治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对玉米的危害,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玉米品质提升、产量提高的目标,为沁阳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沁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黄艳琴充满信心地说。(图片/韩田田、李治齐、谢佳一)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