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打造瓯海“幸福之家”

民之所盼,打造瓯海“幸福之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7-31 14: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随着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脚步渐近,温州瓯海区的亚运氛围也愈发浓郁。已经通车的瓯海大道西延三期工程两旁,工人们正在布置一处处富于温州文化内涵与亚运精神的立体雕塑,躬身劳作、欣欣向荣的气象,彰显着温州高铁新城的活力与现代感。“绿化多了,道路宽了,没想到瓯海能在这几年里有这么大的改变。”家住瓯海潘桥街道仙门村的陈阿姨,正拿着手机记录下新城的美好变化。

近期,由中交投资投资建设的温州高铁新城产城融合PPP项目迎来重大发展。PPP项目中大批量安置房工程、学校工程、社区卫生院和消防站等民生重点工程均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其中D-11、B-22、B-27、C-08、C-12和C-14地块安置房项目预计交付面积可达110万平方米;站西小学及配套幼儿园工程、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二期)和省重点学校工程F-09地块学校共计可容纳学生规模总数近8000人。中交温州高铁新城项目团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倾力打造温州瓯海市民的“幸福之家”。

【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

【c-08地块安置房】

以品质保障,让“城中村”变“城中景”

近年来,瓯海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陈阿姨所在的潘桥街道,是重点改造提升的区域之一。随着温州高铁新城C-12、C-14地块安置房工程的持续推进,当地百姓最朴实迫切的“安居梦”正在照进现实。

“以后住进新房了,宽敞整洁不说,上下有电梯,生活方便多了。”说起对未来生活的期望,陈阿姨显得很激动。

从城市“补丁”到区域中心,温州高铁新城中越来越多的“城中村”,正在中交建设者地努力下变身为“城中景”。速度,是中交温州高铁新城项目团队给人们留下的最直接印象。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安置房项目的整体建设,中交温州高铁新城项目团队以“大片区、大项目部”管理模式强化统筹施工,助力项目管理“精细化”,打通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针对重点工作,成立专班进行统一管理,共同协调内外部关系,速度的背后,数百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分昼夜持续奋斗。

迎亚运保民生,共美瓯海大家建。围绕抢抓“亚运机遇”,项目团队优化施工组织,定期召开周例会,及时掌握进度情况;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职责,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规范要求;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对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逐一排查、落实到位。

以BIM技术,画出“健康瓯海”蓝图

随着娄桥卫生院的投建使用,家门口就诊的路越来越近。不同于一般的社区医院,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D-21地块的娄桥卫生院由地下1层,地上8层组成,建筑高度35.8米,是瓯海区重点建设项目,整体外形呈现出独特的“A”字造型,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

【娄桥卫生院】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为打造有温度的医疗空间,项目团队将BIM技术应用于建设的全过程。“从图纸会审到竣工模型交付,通过将新科技落到实处,让项目实现了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真正为施工生产赋能。”项目负责人表示。

建设前期,技术团队进行了三维模拟现场布置,结构、建筑、管线间的冲突一目了然,方便技术员及时设计修改施工方案,实现BIM模型可视化交底。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利用智慧安全平台上的实名制人脸识别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现场安全管理全覆盖、无死角,做到安全生产零事故。

从旧村居到新社区,民心暖了,生活美了,温州瓯海宜居之城的“幸福”框架已初步显现。未来中交投资将心怀“国之大者”,在助力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中不断彰显中交新风尚、新作为,重点聚焦温州高铁新城站西片区,发挥中交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州高铁新城篇章贡献中交力量和中交智慧。(图片由中交投资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