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贵州生态文明 护云上梵山秘境

守贵州生态文明 护云上梵山秘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7-10 16: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夏雨后,梵净山“天空之城”在萦绕的云雾中时隐时现。 邱勇 摄

雨后天晴的梵净山上云海翻涌,半山翠色半山云的绝美奇观尽显仙境之妙。有人把梵净山比作生命的诺亚方舟,因为在这里生活着数千种自然生命,有黔金丝猴、红嘴相思鸟、橙翅噪鹛、珙桐……

海拔高达2572米的梵净山,位于铜仁市江口、印江和松桃三县交界处,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之一,也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和中亚热带典型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是濒危物种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的唯一栖息地,具有“生物多样性”“自然美”“生态过程”等突出价值。

2018年梵净山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成为贵州省继“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之后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成功申遗,既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也开启了梵净山保护管理的新篇章。

梵净山130多位林管员、护林员常年巡山,为野生动植物“守家”。(图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对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人员而言,申遗成功后,遗产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保护的面积从原来的42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75平方公里,扩大了近一倍。但同时,我们守卫的力量也在壮大。最大的感受就是由曾经的‘我在保护’变成了‘大家守护’。县直有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积极参与我们基层总站开展协同保护。”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紫薇镇管理总站副总站长张金发说道。

从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的张金发,2016年至今一直从事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守护梵净山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他坚守阵地的精神力量。他说:“梵净山是我的家乡,保护梵净山我们责无旁贷。巡好山、护好林、保护好梵净山生态资源安全就是我们的任务。”

按照梵净山管理局党委的工作部署,管理站每年要做好春夏秋三季的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防控、依法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和科研监测、记录等工作。同时,他们还会定期开展保样地调查,安装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动态。

据张金发介绍,管理站基层人员实行驻站24小时在岗制度。每月大约可调休3到4天的假。如果遇上森林防火高火险天气,几乎是全员在岗值守。

2019年以来,梵净山保护管理局执法协助机制和自然保护联席会议机制解决了其中许多痛点和难点工作,特别是帮助解决了自然保护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如梵净山区域党建联盟在推进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中,实现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生态保护与林农合法利益分配的有机统一。

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5周年恳谈会

7月6日,正值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5周年之际,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铜仁市江口县召开恳谈会,一同见证梵净山申遗5年来的丰硕成果,共议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与会专家呼吁,要以更实举措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要以更优路径推动梵净山旅游高质量发展,要以更强责任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

梵净山申遗成功5年以来,贵州严格遵守申遗承诺,全面加强遗产资源保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价值更加彰显,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惠民生的发展格局不断构成,生态化的产业链条不断健全。目前,梵净山动植物物种本底数据从4000多种增加到7154种,其中珍稀动物57种,珍稀植物83种;黔金丝猴人工饲养殖繁育技术逐步成熟,2018年至2022年成功繁育黔金丝猴幼猴三只。同时,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还加强了对区域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的持续监测,保护区已形成山、水、林、草、田和动植物相互交融的多样化生态环境。

“梵净山成功申遗以来,我们坚持保护优先,实现了森林覆盖率直线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更加完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共建共管保护力量更加聚集。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物的保护更加科学和全面。下一步我们持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扎实做好资源保护管理和社区发展等基础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和黔金丝猴保护拯救工程。守好梵净山生态卫士职责,让梵净山自然遗产保护更加有力。”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尚空说道。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江海接表示,梵净山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通过申遗揭示并加强了其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珍贵动物栖息地的价值。这么一个地区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引领我们向世界传达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王瑾|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