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在发展中化解危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6-01 21: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近年来,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规模稳定扩大,援助对象更广泛,援助形式更丰富,体制机制更健全,参与主体更多元,援助内容更多样,已成为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在提供援助的行动中,中国秉持保护生命、尊重受援国独立自主、在发展中减少和解决危机、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原则。未来,中国将持续提升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和实施能力,加强国际协调,共促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人道主义危机频发,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需求急剧上升。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预测,2023年全球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口数量高达3.39亿人,比2022年初增长近7000万人,平均每23人中就有1人身陷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系统预期为69个国家共2.3亿急需帮助的人口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所需金额约515亿美元,较2022年年初增长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开始为其他有需求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道主义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并日益融入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

援助规模稳定扩大。根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发布的《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篇,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开展822项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金额约152亿元人民币;其中,2022年援助金额达到38亿元人民币。

援助对象更加广泛。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对象以亚洲和非洲面临较高人道主义风险的发展中国家为主,此外还包括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援助金额主要流向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约占总金额的97.37%。2018年至2022年,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分别获得总金额的51.97%和42.11%,受益最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援助形式更加丰富。中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形式包括物资、现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原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以及向受援国派遣国际救援队、医疗专家组等。2016年以来,中国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下,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在亚非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130多个项目,惠及2000多万民众。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于2004年建立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2018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成立,使得中国能够以更综合、协调和有效的方式对外提供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史上的里程碑。中国于2001年建立中国国际救援队,2018年建立中国救援队,是亚洲首个拥有两支获得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的国家。中国还拥有五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派赴海外的抗疫医疗专家组主力。中国还加强了对援助项目的监督评估,以确保援助项目发挥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中国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尤其是在针对自然灾害的援助中,成为官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有力补充。例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28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国际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项目,总投入超过3.6亿元,惠及约195万人口。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的援助内容几乎涉及全球紧急人道主义危机的所有挑战,既包括传统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粮食援助、响应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也包括参与缓解移民和难民危机等较为新兴的治理领域。

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中国反应迅速,动员多方力量参与,汇聚资源,形成合力,中国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往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例如,2023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向土耳其和叙利亚分别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派出救援队、提供救灾物资和现金援助等。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平澜公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也积极为两国提供了援助。

由于地区冲突、极端天气、新冠疫情和经济停滞等原因,近年来全球粮食危机有所恶化。一方面,中国通过提供双边粮食援助,帮助受灾国家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例如,2021年8月阿富汗政局突变,中国及时伸出援手,向阿富汗民众累计提供约1.23万吨大米和小麦紧急粮援。另一方面,中国也加强与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合作,保障全球最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根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统计数据,2016至2022年,中国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下,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了近50项粮食援助项目,涉及老挝、也门、东帝汶、索马里、津巴布韦等近30个国家。此外,中国还提供治蝗、化肥等农业技术援助,帮助受灾国提高粮食生产和自给能力。例如,2020年巴基斯坦蝗灾肆虐,中国通过派遣蝗灾防控专家组、运输抗灾物资等方式,帮助其稳定农业生产。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援助行动中,中国坚持快速行动、灵活应对,遏制重大传染病蔓延,同时加强与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密切对接,强化国际协调与合作,帮助受援国构建更具韧性的医疗卫生体系。2020年以来,中国助力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根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发布的《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抗击疫情援助篇,三年多来,中国向全球151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检测试剂、防护服、口罩等抗疫物资数千亿件,累计发运物资5246吨;向11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新冠疫苗5.2亿剂;并通过多种机制与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中国也是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最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的国家。

在参与移民难民治理问题中,中国高度关切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权益,并通过劝和促谈、支持全球减贫事业等方式,帮助解决引发移民难民危机的深层次发展问题。据统计,2017年至2022年,中国通过联合国难民署开展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目,为阿富汗、肯尼亚、坦桑尼亚等8个国家提供援助,共惠及160多万人。2022年2月以来,乌克兰危机爆发并逐渐波及全球,中国政府向乌克兰和难民流入国提供物资援助,并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彰显出作为和平维护者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已成为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人道主义援助不仅遵守《联合国宪章》,也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基因和国民性格。保护生命、尊重受援国独立自主、在发展中减少和解决危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中国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过程中坚守的基本原则。

未来,中国将增强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系统性,将短期应对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提升组织和实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能力,加强与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援助的协调,提升援助的有效性,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Human connection"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庄舒涵、乔靖雯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