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账里的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5-26 09: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新时代新征程,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继续往前走,推进农业现代化有什么好方法?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农民有哪些新期盼?

前不久,记者赴河北省滦平县付营子镇头道河村蹲点调研。

滦平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承德市。付营子镇东距承德市区30公里,西距滦平县城50公里。头道河村为付营子镇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17.6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490多户、1700多人,国道112线、101线在村内交会。

同村民们谈心,采访村镇干部,一起细算这些年的收入账、支出账和振兴账,从一家一户的账本感受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从一村一镇的变迁感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心气底气。

收入账——

“销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早先一天挣100多块钱,现在一天能挣四五百块钱”

“突突突,突突突……”拖拉机翻开土浪。

跳下拖拉机,58岁的王德印冲记者招手:“来啦?地翻得差不多了,天气再暖和些就能把苍术苗种下去。”

“我们这儿山地多、水质好,种植的中药材特别受市场认可,苍术能卖到60多元一斤。”王德印说,今年他和4名村民一起承包了120亩土地种植苍术。

近年来,头道河村利用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和林果产业。目前已有90余户、近20%的村民种植中药材、果树,亩均纯收入超过1200元。

王德印说,前些年,在政府30万元贴息贷款的帮助下,他还开了养鸡场。

村民衡春从货车上卸下一箱带鱼,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批货是从网上订的,两天就送到了。”

51岁的衡春在国道112线旁经营着一家商店,主营食品、副食品批发。谈起这些年收入的增长,他讲起了“轮子的故事”。

“2000年,我骑的是两个轮子的摩托车,走街串巷卖火腿肠和调料。后来货越进越多、越卖越好,我把摩托车换成了三轮车,又升级成了五轮农用车,再到这辆6个轮子的大家伙。”衡春指了指停在院里的货车,“车轮子越来越多,销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早先一天挣100多块钱,现在一天能挣四五百块钱。”

2022年,头道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00元。“生意越做越好,离不开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衡春说,“以前是什么货便宜我进什么,现在是什么东西好我进什么。”

医疗兜底,护村民健康。

“我和弟弟的名字叫守山、守才,我给儿子们起名海峰、海明和海杰,到孙子辈,名字是宇航、世航。”68岁的张守山说,“父母给我们起名字时,想的是‘守’,能守住这份日子就好。到我们给孩子、孙子起名字时,想的是让他们长大后多见见大山大海、走向世界。”

医疗负担的减轻让张守山感触很深。去年5月,他的妻子在承德的医院做了一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报销了3万多元。

“过去农民得了大病,去医院一折腾,可能就把家底掏空了。现在开车半小时就能到承德市区的大医院看病。政府推出新农合后,我们全家都加入了,能报销不少住院费用。”张守山说。

目前,头道河村新农合参保率达92%,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还能享受定额资助参保政策。

好政策是最大的帮扶。

2013年,邢莲花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那时小女儿还小,我一边在周围打些零工,一边照顾孩子,日子过得不容易。”

2017年,邢莲花被正式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政策接踵而至——

提供公益性岗位。5年多来,邢莲花一直担任村里的公共卫生保洁员,每月有300元的收入。

发放庭院经济奖补等补贴。“庭院经济奖补一个季度有1000多元。”

兜底保障给到位。“新农合方面,我和女儿今年一人只需要交70元,减免了280元。”

孩子接受教育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多重帮扶下,2018年邢莲花摘掉了“贫困帽”。刚开始,她心里也犯嘀咕:“脱了贫,还能享受各类帮扶政策吗?”村干部的话让她放了心:“摘帽不摘政策,脱贫不脱帮扶。一些扶持政策将继续执行一段时间,最大限度帮助你们家!”

支出账——

“5年前,自家掏20万元,贷款34万元,在承德市区买了套125平方米的房子”

国道112线、101线在头道河村交会。101国道两旁分布着20多家商店、饭馆、药店、五金店。

利珍综合商店店主孙宝利正在整理货架、补充商品。一排排货架上,满满当当摆放着日用百货。“二楼住人,一楼卖货,咱上楼聊。”孙宝利领记者往楼上走。

宽敞的客厅摆放着大尺寸电视,墙角的绿植枝繁叶茂。孙宝利打开了话匣子,“家具都是这几年才换的。早些年哪有条件?用的都是老物件。”

2012年以来,头道河村依托紧邻国道的区位优势,探索出“商铺出租+村办物业”的发展路子,集中建设商业区域。孙宝利瞅准机会,翻建自家房子开起了商店。交通便利、人口集聚,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手头有积蓄,花钱就有底气,就想把家往好了置办。”孙宝利说,“2018年,我花了10多万元把室内整体装修了一遍。2020年,我买了台曲面屏电视,能声控,花了8000多元,2021年又买了咱现在坐的真皮沙发,1万多元。”

孙宝利越说越起劲:“不光我们家,这些年商店的顾客买东西也更舍得花钱了。零食、饮料、酒水、牙膏……都奔着品牌买。”

同样因商业区域建设而受益的,还有在村里开饭店的陈明颖一家。

今年37岁的陈明颖是滦平移动公司巴克什营镇片区经理,丈夫在头道河村的商业区域开饭馆做主厨。2013年,陈明颖和丈夫在家里的帮衬下,花13万元承包了一间村里建起的商铺,开起了饭店。

“现在手头宽裕不少,饭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万儿八千,再加上我的工资收入,家里攒了些钱。”陈明颖一项项数起这几年的大宗开销,“经营饭店3年后,我们花12万元买了辆车。5年前,自家掏20万元,贷款34万元,在承德市区买了套125平方米的房子。”

“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很重视养老。”村内的101国道旁,张树民带记者走进一座正在施工的老年公寓。基础施工已经完成,工人正在安装房门。

“投资建设这家老年公寓,是近年来我最大的一笔支出。”张树民领着记者绕过地上码放的一堆建材,“目前我总计投了100多万元。换以前,想都不敢想。”

早些年,张树民靠一辆小车运送煤炭,挣钱养家糊口。除去家里的花销,一个月攒不下多少钱。2019年,看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张树民贷款买了一辆30多万元的货车,在运满满、货车帮等手机应用上接单运货,“效益好的话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元。”

在头道河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331人,占全村总人口近20%。“今后农村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我就冒出了投资建老年公寓的念头。”张树民说,“2021年老年公寓开始建设,2022年进行装修,今年就能完工开业。20多个房间,能容纳50多名老人。我打算面向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找客户,已经有来打听的了。”

振兴账——

“论种粮,我们比不过平原地区,但说到发展林果产业,这里昼夜温差大就成了优势”

每家每户有本家庭小账,乡村振兴也有本时代大账。

在头道河村走村入户,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华北普通乡村的真实样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这本大账还要在哪些方面促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付营子镇兴起的特色产业,带来了新的启发。

发展林果和中药材种植业。“论种粮,我们比不过平原地区,但说到发展林果产业,这里昼夜温差大就成了优势。”付营子镇副镇长马树丛说,大山沟里的温家台村,利用山地发展林下种养,一块山地可以获得林果、中药材、蜂蜜3份产出。今年,全镇计划新嫁接珍珠油杏1000亩。

依靠生态资源优势吸引特色企业落户。滦平峰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嘉雯说:“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有机豆制品生产和销售,这里靠近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水质好,特别适合种植双青豆。目前,我们已经流转了480多亩土地经营有机农场。”

——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

“依靠老办法种地很难致富。”村民朱彦威说,在家务农的村民,一亩地一年毛收入也就1500元。传统大棚等设施农业一年收入5万元左右,受极端气候、病虫灾害影响大。

如何提升村民收入水平?付营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柳表示,一是探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民进行玉米、大豆间作,获得更高的收益。二是继续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发放中药材成片种植补贴、牲畜养殖补贴等,促进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四是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组织各类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技能水平。

增收抗险离不开自身努力。今年春节过后,王德宽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拿出1万多元来购置新餐车。

“这个新餐车不一样,所有锅碗瓢盆都放车里,又干净又卫生,能做的东西还多。我和老伴现在靠着它,一天能挣200多元呢。”王德宽说,他还种了几亩地,“好日子都是自己干出来的!”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在走访调研中,头道河村的村民说了很多心里话:“现在村里还有部分村民使用传统旱厕,夏天容易滋生蚊虫”“村里用电负荷还是挺大的,想安装空气能制暖设备得排队”“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养老这块顾虑比较大”……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需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付营子镇党委书记王德民表示,在卫生方面,镇政府将继续引导旱厕退街进院入屋,建设卫生条件较好的达标旱厕和水冲式厕所。在基础设施方面,协调电力部门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全力满足村民新增的清洁取暖用电需求。在养老方面,将养老设施建设完善提上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我们不怕出力,也有信心。”

逢二逢七,是头道河村的大集。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记者碰见了前来赶集的张树民。

“今儿不出车吗?”

“歇一天再出!女儿从学校回来了,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再陪她玩玩。”

“这还是挣着钱了!”

说话间,老张的笑声和喧闹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