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青年谭燚:扎根一线沃土 播下“工匠”种子

经开区青年谭燚:扎根一线沃土 播下“工匠”种子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5-04 13: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审图理解、电脑编程、走刀削切……来到贵阳经开区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两年时间里,只有24岁的青年技能人才谭燚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在他精准的操作中,一个个精密零件加工完成。

毕业于遵义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谭燚在毕业时收到好几个Offer,但几经考量,他最终选择位于贵阳经开区的航天电科。“这里不仅离家近,待遇好,生活便利,而且有良好的成长平台,对于年轻人来说机遇难得。”谭燚如是说。

至今,谭燚都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到公司上手实操的“翻车”经历。“胆大心细,速度要慢。”操作前,师傅再三叮嘱谭燚。可等真正上手,谭燚心里依然还是“打鼓”。要知道,虽然他在学校读的就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但在校期间大多都是电脑模拟居多,很少真正上手用到机床实际操作。

果然,不出所料,谭燚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结束,原因在于机床实操与电脑模拟存在很大不同,他因没有掌握到速度的诀窍,下刀太快导致零件缺口。看着手里破损的零件,谭燚明白,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正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谭燚更加虚心向师傅请教,把师傅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记在心里反复琢磨,同时,静下心来认真总结实操技巧,在师傅的指导中累积经验。“就像是机床操作中最基础的压板和装夹,只有精准把控摆放位置的基准和角度,才能达到图纸要求的尺寸,这都得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谭燚举例说道。正是在一次次的练习、一天天的累积中,谭燚从“小白”变成“熟练工”。

但喜爱机械加工的谭燚志向远不止于此。在航天电科,有一位传奇的“工匠”大师,他就是钳工工种特级技师陈斌。他可以用水笔粗的钻头在鸡蛋上打孔,蛋膜不破,蛋清不溢;在垫着手机的A4纸上钻洞,纸破而手机屏幕丝毫未损……从业30多年来,陈斌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干出了比绣花针还细的活儿。

前方有明灯,眼中有光芒。正是看到大师的精湛技艺,谭燚心里也种下“工匠”的种子,他立志成为像榜样一样的技能大师。为此,他专门加入陈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数控培训小组,通过练习参加比赛快速提升技能。

“下个月,就要报名参加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甲秀技能大赛。”谭燚说,为了参赛,他正加紧练习,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其实,在贵阳经开区像谭燚一样正在努力学习快速成长的青年人才还有很多。为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贵阳经开区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贵阳经开区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国有企业中青年人才等培养,持续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同时,实施“十百千”技能人才培育专项行动,重点围绕经开区“十百千”技能之星(经开工匠)和青年技能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技能人才培育新格局。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谭燚表示,将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用上千遍如一遍的坚持精打细磨,传承工匠精神,早日成为像榜样一样的技能大师。(杨昆|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