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一周年: 超三千人实现减碳一吨小目标

过去一年,骑车到底有多火?3月25日"地球一小时"当天,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美团单车发布"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第一年成绩单。

"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一周年: 超三千人实现减碳一吨小目标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7 18: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7日电 过去一年,骑车到底有多火?3月25日"地球一小时"当天,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美团单车发布"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第一年成绩单。美团数据显示,自该行动发起以来,通过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骑行累计减碳1吨小目标的用户,已达3111人,同比增长17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将为新晋减碳达1吨的美团单车及电单车用户颁发"减污降碳达人"证书。

增长17倍 共享单车减碳超1吨用户突破3千人

来自北京的单先生是一位80后,2022年是他骑共享单车出行的第7个年头,全年累计减碳1.04吨。单先生表示:"我从2016年就开始骑共享单车,非常喜欢这种出行方式,不仅可以上下班通勤,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有一次,我从亦庄骑美团小黄车回西二环,大概骑了两个多小时左右,是我迄今为止骑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自从去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美团单车发起"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骑行践行低碳生活。

来自云南昆明的张先生是自由职业者,因为工作时间和地点灵活,共享电单车成为了他的出行好搭档,2022年减碳量已达1.12吨,他说:"我最喜欢的出行方式就是共享电单车+地铁的组合,到哪里都很方便,而且昆明的天气也很适合骑行。"在张先生的带动下,读研究生的妻子也成为共享电单车的忠实用户,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都是骑行美团小黄车。

像单先生和张先生这样喜欢骑行共享单车或电单车绿色出行的市民并不在少数。经绿普惠云平台对美团骑行用户减排量进行量化和记录,2022年,减碳量累计突破1吨的用户达到3111人,相比该项行动启动之初增长17倍。美团数据显示,2022年美团用户通过骑行实现减碳量达45.5万吨,相当于9100万棵树一年的减碳量。

与普通用户相比,减碳达1吨的用户呈现显著特点。普通用户的男女占比相当,80后、90后是主力军。而在减碳达1吨的用户中,男性用户占比高达84%;60后、70后是绝对主力军,占比65%。另外,减碳达1吨的用户单次骑行的平均距离和平均减碳量均是普通用户的3倍左右。

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新场景带动新消费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将陆续为新晋减碳达1吨的美团单车和电单车用户颁发"减污降碳达人"证书,持续推动"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鼓励更多人参与绿色出行,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骑行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我们欣喜地发现,自2022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当日发起'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后,绿色骑行蔚然成风,2022年减碳量达到一吨的用户大幅增长。未来,宣教中心会继续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公众践行绿色出行,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型。"

随着全国多地不断优化慢行出行环境,越来越多的城市引入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居民绿色出行意愿不断提升。以北京为例,2022年北京骑行比例创下十年新高,全年累计骑行量达9.68亿人次,同比增长1.66%。

近期,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2022年度两轮绿色出行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城镇居民每100次出行中,约有30次由两轮出行完成,两轮出行逐渐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作为应对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案,全国发生在轨道站点周边的两轮出行占其出行总量超过20%。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骑行量涨幅明显,骑游赏春这一新场景也带动了新消费。在成都天府绿道,周末骑游美团小黄车打卡绿道网红点的市民络绎不绝,有的路段甚至还会"堵车"。在成都绿道骑行、游玩的游客本月持续增加,增幅超过100%。武汉东湖樱园的樱花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花,骑游东湖绿道乐享春光成为武汉市民热衷的休闲方式之一。美团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武汉东湖绿道骑行量环比增长278%,其中夜间骑行环比增长87%。

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美团单车和电单车用户的减碳量逐年提升,通过骑行这一绿色出行方式,低碳出行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未来我们将继续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合作方联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中。"据悉,美团在春日骑行季推出"抢2亿骑行津贴"主题活动,用户骑车享多重优惠,并可通过骑行任务和抽奖活动获得相应的骑行奖励。(完)

【责任编辑:胡晓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