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互理解推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中文教育——专访时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杜荣

以相互理解推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中文教育——专访时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杜荣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1 13: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七篇,受访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杜荣,于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担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杜荣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在德国的生活感受、节日文化体验和国际中文教学心得等内容。

杜荣2019年在葡萄牙阿威罗孔子学院参加中文教学会议

孔子学院和跨文化交流工作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问:您当时决定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契机是什么?

杜荣: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于2007年开始组建,2008年正式成立。第一任中方院长赖志金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党委书记,也是我们德语系主任。当时我正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赖老师就问我是否考虑毕业后去孔子学院工作。由于我是公派博士生,按规定毕业后要先回校工作,所以那时我没能去成。但在孔子学院工作从此就变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2009年我博士毕业回来之后,一直忙于工作和家庭,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又有了第二任中方院长。直到2016年,我看到招聘新任院长的机会,我觉得不能再错过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孔子学院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尽管我当时并不了解国际中文教育,但是我就是非常想去做和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

文化交流不能闭门造车,要和各个领域的人进行合作

问: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跟其他机构都有过哪些合作?

杜荣:我们开展过很多合作。孔子学院不是一个独立的、闭门造车的事业,而是要跟各个领域的伙伴进行合作交流。比如,我们把与莱比锡孔子幼儿园、德中交流中心和您好艺术餐饮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春晚地点选在莱比锡艺术中心。这是当地的一个艺术画廊,类似于我们北京的798艺术区,由废弃厂房改建而成。德国人很喜欢后工业风格,把这个区域做成了一个大型的活动中心。我们孔子学院和他们沟通,希望能在那里举办每年2月份的春节晚会。春晚的舞台节目由孔子学院和莱比锡孔子幼儿园共同策划,您好艺术餐饮有限公司的老总是位艺术家,他负责舞台节目的选拔和整体效果。每年的春晚活动都会吸引两千多人参加。

2020年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春节联欢会

此外,我们还和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合作,参与他们的博物馆日,合作举办大型文化、学术活动。每年三月,我们还参加享誉世界的莱比锡图书博览会,在展会上推出与中国有关的作品展览或朗读;我们还和莱比锡市政府联合举办活动,比如德语区中学生汉语桥决赛等;孔子学院还和很多当地重要的艺术机构合作或参与它们的活动,如莱比锡音乐节、莱比锡科学长夜等。这些合作的方式很多元,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每次介绍中国文化的机会。

莱比锡民俗博物馆开放日活动

华人对孔子学院工作的支持弥足珍贵

问:您觉得现在德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氛围怎么样?

杜荣:其实,能够来学习中文的当地人大多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我也了解到,还有很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没有报名我们的课程。针对这部分人,我们会尽量吸引他们参加莱比锡或周边地区的各种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介绍中国文化。

结交当地华人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到孔子学院工作以后的感受和经验。当地的华人,无论是夫妻双方均为华人,还是只有一方是华人,都是心系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特别希望子女也能够说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所以每次我们举办活动,他们都会大力支持,协助宣传,积极参与。由此,我认识了许多当地的华人朋友,他们同我们的友谊和对孔子学院工作的支持是弥足珍贵的。

把节日文化活动做成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活动

问:我们了解到,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在中国传统节日会举办许多文化活动。德国也有很多节日,您觉得中国和德国的节日文化有什么共通的地方?

杜荣:两国在节日文化上都有自己的传统,庆祝的方式和习俗也都不一样。要更好地介绍我们的文化,就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顺应他们的习惯、介绍中国文化,这就是跨文化传播。比如在圣诞节时,我们就会在宣传册上加上一些圣诞节的标志,让他们觉得更亲切。如果我们介绍端午或者其他中国传统节日,就会从节目的选择和广告内容上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同时也尝试使用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我们会请当地的设计团队来帮我们设计图画,尽可能地接近当地人的审美习惯。总之,要尽量想办法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展示中国文化,同时又利用参与他们文化活动的契机去介绍中国文化。

问:您怎样看待节日文化教学?它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杜荣:我觉得节日文化是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良机,比如通过中秋、端午、春节,重阳等,既可以让当地人知道中国人敬老爱老、重视家庭团聚等传统美德,又可以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类契机,展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春节,我们会推出旗袍秀,组织旗袍、唐装或者汉服展览。在舞台表演之余,我们会向大众展示中国传统乐器。我们还曾经邀请过苏州昆曲团、中国人民大学民乐团、南京大学民乐团来表演,在演出前后,我们也会安排一些互动和戏服乐器展览活动,让他们近距离欣赏和体验我们的传统乐器和服饰。

南京大学民乐团在莱比锡当地中学演出

总之,要把中国的节日文化活动做成一个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活动,不能只表演、展示,还要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此外,孔子学院还准备了不少文化课程,如书法、国画、茶艺和烹饪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当地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还增强了他们对中文的兴趣。所以,文化活动、文化教学和中文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活动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相互理解

问:您认为这些文化体验活动如何从共情角度更好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杜荣:和我刚才提到的一样,文化活动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活动中激发出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兴趣,他们才会愿意去学中文。我觉得做这些文化活动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相互理解。我们要努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理解我们的文化。因为我们互相理解之后可以消弭误会,更好地相处。我觉得孔子学院很大的责任和任务之一,就是加深、增强、扩大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我们的理解,这个特别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中文教育自然就会得到推动。孔子学院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我们在介绍中国文化和组织中文教学方面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来进一步完善。

问:您在孔子学院工作的这几年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或者班级?

杜荣:我们有一个班,叫做“永葆青春班”,他们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已经很多年了,几次孔子学院的海外宣传片都是以他们为主角。他们都已经退休,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每个星期三上午10:00至11:30,他们都会在孔子学院相聚,大家一起喝茶、学中文。他们都特别希望了解中国文化,也特别愿意跟我们一起介绍、传播中国文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只要孔子学院有活动,他们一定会来捧场,甚至摆设自己的展位,如围棋或有中国特色的数独游戏。永葆青春班的这些老人家特别好,特别愿意给我们提出好的建议,帮助我们改进,很希望我们孔子学院越办越好。试想,年长的人必然是经历了很多事情的人,他们能够那么宽容、豁达地理解支持我们,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认可孔子学院的工作和价值,也说明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需要赢得和珍惜更多这样的朋友。

“永葆青春班”学员在孔子学院活动上组织围棋活动

问:您有什么经验想要分享给之后有志于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或者志愿者吗?作为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文化使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

杜荣:首先,专业要过硬;其次要坦诚、做事靠谱;最后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德国人刚开始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比较冷淡,其实这是慎重的表现,一旦他觉得你确实是一个专业好又坦诚靠谱的人,他会很尊重你,会愿意跟你做朋友。我们的老师和志愿者不只是去教学,还要经常参与文化活动。每个活动之前,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都会开个碰头会,做好活动的组织分工,因此团队精神也很重要。最后,我个人觉得我们去做孔子学院的工作,还应该接受一些国际交流方面的培训,应该知道怎么样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如何应对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潘文静

研究生 刘浪 何京蔚 蒋贤成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