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术,拓展交流:因地制宜加强中以文化交流——专访时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齐明

立足学术,拓展交流:因地制宜加强中以文化交流——专访时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齐明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1 13: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六篇,受访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张齐明,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担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张齐明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教学心得、以学术研究为依托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等内容。

历史学与国际中文教育关系非常密切

问:您觉得国际中文教育和您自身历史学专业背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张齐明:语言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而历史是人们感知文化、认识文明的一个有效入口。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理解历史无疑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的交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主要关注语言教学,但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有了历史学的支撑与支持,可能更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深入交流和文明互鉴。

例如,我们在为以色列同学讲解中国的纪时系统时,如果老师对中国古代历法的演进历史有所了解,并且能结合犹太历自身的演变,最后再把两种纪时系统做一个比较,就非常容易让对方理解中国古代特有的纪时体系:干支纪时符号、闰月、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等。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核心一定是文化,而文化离不开历史的支撑。因此,我觉得历史学与国际中文教育关系非常密切,是一种支持、支撑的关系。

张齐明给孔子学院学生

讲解中国古代的时间与空间

问:您在以色列的这两年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张齐明:以前我去国外访学交流都是短期的,不能对一种文明或者文化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在以色列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文本理解的文化体验。我认为,所有的文化分享者和研究者一定要实地去体验一种文明,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意义。就我个人而言,我现在对以色列历史或者对犹太文化的理解,要远比之前丰富。此前,我也阅读过一些有关以色列历史、宗教与文化的书籍,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我真正置身其中,真切感受那里的地形、地貌、气候、交通、风俗、人文时,觉得历史瞬间鲜活起来,也就更好地理解以色列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选择,理解了他们的宗教生活,理解了他们为何这样看待世界……所以,我认为读书是重要的,但要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

打造“学术型孔子学院”推动两校交流合作

问: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张齐明: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是“开展中文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但具体到每一个孔子学院,由于国情、校情有所不同,其实现途径也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经过历任院长的长期探索与努力,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注重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即以学术活动带动文化交流和中文教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建立学术平台,打造“学术型孔子学院”。多年来,特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先后组织了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同时打造了中以博士生学术论坛、以色列青年汉学家学术工作坊、“中国文化讲座”、“中国经典研读”、“当代中国研究”等系列学术品牌项目。也就是说,我们孔子学院主要立足学术交流,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我们每年都要举办3-5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疫情后,我们在2020年举办的以色列国际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汇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泰尔海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数十位知名学者,以及来自以色列教育部等机构负责人员参与研讨。本次研讨会是以色列中文教学历史上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为孔子学院学生作讲座

问:以“学术型孔子学院”为特色,对两校甚至两国有哪些意义?

张齐明: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努力发挥自己的学术研究特长,举办多层次、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为孔子学院赢得了声誉。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的学术平台,在特拉维夫大学乃至整个汉学研究领域都有一定影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与特拉维夫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谊,也让海外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与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更好地了解与认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水平。比如,我们孔子学院先后承办了“比较视角下的中医医疗”中医史学国际会议、“中国与中东:丝绸之路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联系与比较”国际学术会议、“人大出版社以色列分社新书发布会暨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国际学术研讨会”、“戏剧传统的创新、保护与转化:东方与西方”戏剧学学术会议、“关于‘新文化’的新思考:百年之际重思‘五四’”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口:当前和未来的趋势与挑战”等系列学术研讨会。应该说,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在中以学术交流方面付出了非常多努力,成为两校、两国之间学术交流的纽带。

学术交流活动也帮助我们与当地学者建立起了深厚友谊。疫情初期,《新闻联播》专门播发了特拉维夫大学师生为武汉祈福加油的新闻。当时我在以色列,很多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对中国的疫情表示关心,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这都是非常深厚的情谊,也是一种共情。

讲解两国文化相通性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问:针对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孔子学院在节日文化教学设计上有什么不同吗?

张齐明:对我们孔子学院而言,不仅学生的中文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以色列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汇聚地,人口中近1/4是阿拉伯人。我们孔子学院的学生包含了犹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会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在节日期间,我们准备食品品尝活动就不能只照顾到犹太学生,也要考虑到其他背景的学生。教学层次方面也有差别,初级班介绍中国节日一般都用希伯来语和对应的视频;中级班和高级班在教学时则使用中文及中文视频,包括和中国节日有关的纪录片等,我们还会组织以诗词、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孔子学院学生在节日活动上品尝美食

问:特拉维夫大学是世界上最大的犹太大学,平时在语言教学或节日文化活动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宗教文化特点吗?

张齐明:以色列是个现代化国家,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但在文化上又可以归属于传统国家,犹太教的影响无所不在。因此,在以色列的教学活动中不允许任何有违犹太教(也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教义的言行,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坚守的一条铁律。

孔子学院尊重以色列当地宗教节日风俗,在以色列的光明节、逾越节和五旬节期间,我们不仅放假,而且会在假期前举行相应的节日庆祝活动,在每年的光明节我们同样会举行庆祝会,邀请许多以色列同学参与庆祝活动。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一样,光明节活动也成为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每年的固定项目。

问:中国和以色列的节日有没有精神内涵或文化意义比较相近的呢?

张齐明:犹太文明与中华文明一样,拥有悠久和灿烂的历史,从未中断,在传统节日方面确有相近的精神内涵或文化意义。比如犹太人也有自己的新年,它和中国春节之间有一些相通之处。犹太新年一般在公历的9-10月份,而中国春节一般在公历的1-2月,就其历法含义而言是相似的,只是岁首选择不同,中国历史上的岁首也不是一直固定的,比如秦朝到汉武帝太初改历之前就以阴历的10月为岁首。所以,当我们用犹太新年类比讲中国春节的时候,以色列同学很快就理解了。

文化的交融性在节日背后的意义系统中也有体现。例如,五旬节在意义上和我们的端午节也同样有相通之处。该节日恰逢当地麦收季节,节日具有庆祝收获季节的含义,与中国端午节早期的内涵较为类似。逾越节也是犹太人一个特殊的节日,它主要是为了追忆民族历史和英雄人物等,就像我们在清明节会追忆祖先一样,也是一种历史的追思和怀念。当然,犹太节日还有其宗教含义,这是与我们传统节日最大的不同。所以我认为,做文化比较、文化交流研究非常有意义,能够更好地让我们去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

“节日文化是增进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

问:您怎么理解节日文化与文化理解之间的关系?

张齐明:节日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明中最直观、最深层、最能够体现其特质的文化形态,也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许多身份认同,是通过节日的行为和习俗来体现的,例如共同庆祝、阖家团聚等节庆方式。我认为,在文化交流或文化教学中,节日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效增进相互理解的途径,通过展现各自的节日或互相参加对方的节日庆典,就很容易获得一种仪式与文化意义上的共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体认。

孔子学院举办“书法教学周”及书法展;当代著名书法家郑晓华为特拉维夫大学学生授课并赠送书法作品“中以友好”

问:结合您的节日文化教学相关经历,您觉得如何从共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

张齐明: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中文教育最终必然扎根于文化。共情在文化传播中是非常重要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深度交融。只有共情,才能有文化的深入交流,才能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真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深入浅出地讲授和传递我们的文化,也要对所在国、所在地区的文化有深入理解,更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我们的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问:您认为现在语言教学和节日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呢?

张齐明:目前语言教学和节日文化教学之间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性的要求和内容。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现在的语言教学和节日文化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节日文化教学目前主要依赖教师的个体化教学,而每位教师对节日的理解和认识深度是有差异的。为了更好地开展节日文化教学活动,有必要把节日文化的教学内容版块化、体系化,这样老师在组织节日文化教学活动时能有一个大致的参考。

孔子学院和以色列丹尼尔赛艇中心合作举办龙舟节

问:您认为孔子学院工作者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张齐明:我觉得他们首先必须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的历史、艺术、社会生活等有深刻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不论是院长、教师还是志愿者都是如此,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做不好国际中文教学的。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教育技巧,更多的是文化底蕴。我在特拉维夫大学的两年时间里,深切感受到文化素养是最为重要的特质。

出版合作

2018年10月8-9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新书发布会暨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版)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与以色列九命出版社(Nine Lives Press)联合举办《狂人日记》希伯来文版合作出版签约仪式。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钟新

博士研究生 蒋贤成

硕士研究生 郭可树 吴羲文 林芊语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