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为国际社会贡献治水理念和经验

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日前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过去十年,中国水资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为国际社会贡献治水理念和经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1 1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日前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过去十年,中国水资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并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治水理念、治水智慧和治水经验。

今日白洋淀(图片来源:水利部网站)

水资源领域成就举世瞩目

李国英首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去十年中国在水资源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一是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持续提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以稳定的用水总量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约6%的增长,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全国用水效率总体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北京、天津等地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持续提升。科学推进实施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890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三是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强化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治理。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大运河、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长期断流的河道先后实现全线水流贯通,白洋淀重现生机。

四是大力保障农村居民供水安全。在资金投入、政策供给、项目支持、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尤其对中西部地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截至2022年底,中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比2015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解决了广大农村居民世世代代吃水难的问题。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中国农村供水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世界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经过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工建设,截至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部正式建成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水利部供图)

李国英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初步形成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是我国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

目前,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605亿立方米,覆盖沿线7省(直辖市)42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从根本上缓解了受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畅通了南北经济循环,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安全效益,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

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李国英介绍说,水利部根据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的战略任务,取得了三方面进展。

一是完成顶层设计。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涉及各级水利部门,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水利部出台了顶层设计系列文件,明确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目标、任务、布局,到2025年在大江大河大湖及其主要支流的重点区域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流域。

二是推进先行先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水利部从2022年开始在全国部署了94项先行先试任务。目前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赋能业务应用。支撑各类治水管水业务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世界水日”节约用水宣传活动(图片来源:水利部网站)

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李国英指出,中国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在工程措施方面,加强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不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目前,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

在非工程措施方面,不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各类水情站点增加到12万处,收齐所有站点信息的时间缩短到15分钟,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修订完善重要江河湖泊、重要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推进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等流域防洪应用系统建设,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经验

李国英告诉记者,我们在提升国内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开展水利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供国际社会参考借鉴。

一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二是全面实施河湖长制。三是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中国治水方案。四是持续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

长期以来,中国水利部与联合国各机构在水资源领域开展了丰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深度合作,中国积极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分享中国治水理念与治水经验,共享全球水科学研究发展成果,为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我们将通过联合国多边平台,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挑战。全面深度参与2023年联合国水大会等多边水进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水利形象,让中国治水理念、治水智慧和治水经验为全球水治理体系变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书写人水和谐的新画卷。

位于坦桑尼亚的小水电项目(水利部供图)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在李国英看来,中国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近年来,水利“一带一路”建设对共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

一是为共建国家社会民生提供保障。比如,“澜湄国家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提升了当地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水平。问卷调查显示,当地村民们普遍认为,项目在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希望能通过项目带领他们走向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为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比如,厄瓜多尔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改变了当地电力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促进了多个相关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1.5万个就业机会。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极大解决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电力短缺的现状,让至少400万居民受益,得到该国民众高度认可,项目成为该国最大面值货币背景图。

三是为共建国家水利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渠道。目前已为112个国家近4000名水利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提供线上、线下培训,语言涵盖英、法、俄、西等多语种。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塞尔维亚和塞内加尔建立5个海外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中心。通过“一带一路”水利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和湄公河国家青年水利人才培训项目,连续5年以全额奖学金形式资助200多人来华攻读水利专业硕士学位。培训项目得到了参训学员广泛好评,来自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国学员发来感谢信,表示相关培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显著。

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李国英告诉记者,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大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二是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节水制度政策不断健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持续提升。三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国家水网体系加快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整体提升。四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五是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水利治理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六是大力倡导水利国际合作,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积极参与多边涉水合作和重要国际水事活动,关注全球水问题,为全球水资源利用保护以及水治理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人类应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插画作者:李旻)

(编辑:严玉洁、吴艳鹏)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